安徽校服治理成示范样本,合肥执行偏差寻突破促落地
2025年10月30日

 近日,安徽校服数字化治理新模式受到媒体关注。文章《安徽:数字赋能“小小付”用心守护“大民生”》指出,安徽省以校服管理“小切口”,推动教育服务“大提升”,通过系统谋划、数字赋能、群众监督,构建覆盖全省、贯通全程、智能高效的校服数字化治理新模式。然而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却出现“多校全面停止校服征订”的执行偏差,与省级政策善意初衷背道而驰,值得深入剖析。

安徽新模式:三维发力筑牢校服治理“防护网”

安徽的校服治理之所以成效显著,核心在于构建了“规范+数智+监督”的三维体系,让政策落地既有刚性约束,又有民生温度。

一是系统谋划规范流程。通过出台多份专项文件,形成体系化治理框架,16个地市同步开展专项整治,确保问题整改落地。建立教育部门牵头、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双送检”和“明标识”制度,全程督查企业原辅材料验收、过程质量管控等环节。明确校服采购“十个流程”,从征求意向、组建选用组织到售后监督、总结报备,全链条规范操作,破解采购不透明、流程不清晰等老问题。

二是数字赋能智能监管。依托“皖教云”开发校服管理系统,将采购流程细化为22个填报指标,实现9000余所中小学数据采集全覆盖,累计归集35127条数据。系统支持全要素归档备查,主管部门可实时监控订购情况,随时调阅“双送检”报告等关键材料。通过数据比对实现全时域预警,精准识别价格异常、采购品类过多等问题,强化重点环节监管。

三是拓宽渠道强化监督。实行“开门治理”,公布举报电话、邮箱,畅通12345热线等多个监督渠道。推行“码上监督”,学校张贴投诉二维码,群众可便捷反馈问题线索。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市县部门15日内反馈处理结果,省级部门视情督办,确保投诉件件有回音,切实保障学生和家长权益。

理念与导向错位:政策解读失真与考核逻辑扭曲

合肥的执行偏差,并非安徽校服治理设计缺陷,而是基层理念导向错位与执行能力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

安徽校服治理的核心是“疏堵结合”——禁强制、防暗箱,同时保自愿、通渠道。但合肥基层陷入“非黑即白”的机械解读:部分区教育局将“不得强制征订”曲解为“不得组织征订”,下发口头停采通知;学校直接关闭官方采购通道,终止供应商合作,完全无视“保障购买渠道”的硬性要求。

民主决策机制也被异化为“一票否决”:某学校1200余名家长中90%同意采购,仅因3人投诉价格问题便仓促叫停,违背校服治理“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即可启动”的明确标准。更有基层层层加码,增设“零投诉”隐性要求,将校服采购与学校考核挂钩,倒逼学校为规避风险“一禁了之”。

考核导向的扭曲进一步加剧偏差。合肥部分区将“校服采购投诉”列为考核负面清单,一旦出现投诉,无论责任归属均影响学校评级。这种“一票否决”逻辑,让学校放弃“多数家长满意”的目标,转而追求“零争议”,而流于形式的督导检查仅关注“是否未强制”,却不核查“是否保渠道”,导致停订做法蔓延。

执行能力与短板:懒政思维主导与治理效能不足

如果说理念导向是“指挥棒”偏差,那么基层的懒政思维与治理能力不足,则让政策落地彻底偏离轨道。

安徽校服治理要求学校履行“征求意向、组建选用组织、售后保障”等十大主体责任,需投入精力协调家校、对接企业。但部分学校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心态,认为“精细化管理不如一刀切省心”,一位基层工作者坦言:“组织采购易遭投诉,停掉虽有异议,却能规避所有责任。”

这种心态直接导致民生需求落空:老生因身高增长需换校服却无官方通道,家长被迫网购质量难辨的仿冒产品,甚至买到甲醛超标款;合规企业按往年订单生产的数千套校服积压,直接损失超百万元,无资质小作坊趁机填补市场,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基层治理能力不足更让政策落地“卡壳”。民主决策流于形式,多数学校未按要求组建“家长学生代表占比不低于80%”的选用组织,仅通过班级群简单征求意见便仓促停订;面对家长质疑,仅以“按上级要求”回应,缺乏有效解读。“皖教云”数字化平台未被充分利用,常态化补购机制缺失,面对价格争议、质量投诉,学校不启动配套机制,反而逃避了事,暴露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欠缺。

要让安徽校服治理的善意真正惠及合肥家庭,关键在于破解理念错位与能力短板,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学校需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初心,打破“多做多错”的隐性逻辑,为基层干事创业提供容错空间。

  • 下载客户端
更多 DJ大咖
频率:
主持人:
汪玲
磊磊
娜娜
程鸣
梁爽
王丹
邓煌
晓东
沈颖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交广科技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苏ICP备08110475号-5 |网上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1003036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