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伊犁大地,从校舍翻新到人才培育,从理念革新到技能传承,江苏教育援疆的力量正持续滋养着这片土地。
走进伊犁州霍城县江苏中学,高二则徐班的课堂上,来自江阴的援疆教师李兴旺正与学生一同推理解题过程,板书密密麻麻写满了整面黑板。
江苏援伊·江阴工作组援建的霍城县江苏中学
讲台下,17 岁的任盈盈笔尖不停,生怕漏过任何细节。她告诉记者,李老师来校半年多,原本让她犯怵的数学,如今已成了最喜爱的学科。“他特别厉害,我真的非常佩服他,一道题会有很多种解法,思维方式很严谨。有一次我数学考得不太好,晚自习时他就把我叫去,给我讲解整张卷子和每道题。在他的帮助下,我的数学进步了十多分。”
这样的教学实效,源于援疆教育小组团带来的系统性革新。他们围绕学科知识掌握度、班级均衡度、本科达线潜力值等核心指标,运用大数据分析生成校级、班级、学科三级诊断报告,据此精准实施 “一科一策”“一班一案” 的改进计划。
生物老师李晓欢已有近 20 年教龄,每一轮教学都与援疆老师搭档,在教学革新中收获颇丰。“我参加工作时正是第一批援疆开始,援疆老师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传递给学生。他们非常尽责、认真,给其他老师树立了榜样。我们那一届的高考成绩比上一届一下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对我自身而言,在他们的带动下,我的业务能力在同龄老师中成长得比较快。”
江阴援疆老师李兴旺
学校的实验室
目前,霍城县江苏中学有 14 名援疆教师,其中不少是江阴当地的教学骨干。李兴旺老师便是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强化班的数学名师,出于对新疆历史的向往,他主动请缨来到边疆。除日常教学外,他每周还为学生开设 “能量课堂”,从人文视角培育孩子们的民族认同感。“我们主要从人文角度切入,内容可能包括历史、国际热点等,和学生一起了解国家的成长历程,让学生在打造优秀自我的同时,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正心修身、爱国自强’这八个字也被写入班风,贴在墙上,作为学生平时的精神追求。”李兴旺说。
职业教育是教育援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暑假,伊犁州技师培训学院的维吾尔族学生赛菲燕・艾克拜江放弃休假,前往学校和南通来的援疆老师费建一同打磨 “小布文旅电商传媒” 项目的小程序升级方案。这个融入少数民族特色的项目,刚拿下第八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创下学院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来新疆旅游的话,可以选择我们这个项目,通过预约,能获取推荐行程和旅游攻略。因为我们是少数民族,可以发挥自身特色,给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赛菲燕・艾克拜江介绍道。
维吾尔族学生赛菲燕・艾克拜江在优化小程序
作为项目指导老师,费建和同事去年 8 月入疆后,积极调研当地产业需求,新申报了云计算、数字媒体专业,还争取资金建起工学一体化实训室。他们以赛促练,手把手传授经验:“通过这个实战项目,能让学生习得专业知识,且这些知识能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应用,为他们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我们不仅是在这边组织教学,更想把这种理念传递给本地学校的老师,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类似的教育援建故事,正在伊犁河谷不断上演。多年来,徐州助力奎屯市第六中学高考达线率从 30% 提升到 70%,数字的攀升背后是教育援建的坚实足迹;今年 9 月,镇江援建的兵团第四师70团幼儿园教学楼即将启用,崭新的校舍正静候孩子们的笑声。
记者了解到,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以来,江苏援伊工作组已推进教育援疆项目 63 个,投入资金 17.25 亿元;累计选派 905 名江苏教师来伊支教,连续举办 “苏伊杯” 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辐射带动 3.8 万名当地教师…… 苏伊同心的温暖篇章,正书写得愈发绵长。
江苏新闻广播 记者/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