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人工智能:江苏高校的“AI必修课”长啥样?
2025年07月04日

面对众多专业选择,“人工智能”这个新工科专业已从几年前的“新面孔”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江苏新闻广播特别策划《入门》,再来关注:当江苏高校力推“人人学AI”,它们究竟打算教什么?怎么教?


 

“人工智能+”在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AI技术正深度融入各行各业。这一趋势深刻影响着江苏高校:一方面,继2019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首批高校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后,今年南京邮电大学等校也成功获批该专业;另一方面,一个显著的变化正在发生——人工智能正从特定专业,逐步转变为面向大量本科新生的通识教育内容。

面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高校具体教什么?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处长沈建华介绍了“分层教学,按需施教”的思路。“对于信息工科类专业,我们要把一些高阶的人工智能应用,特别是当前行业领域内真实存在的问题,纳入课堂教学。对于传统的文科或理科类专业,我们首先要夯实他们的人工智能知识基础,教会他们必备的人工智能工具。”


 

教的内容有差异,教的方法也在探索,核心在于强化实践。

作为较早系统开展AI教学的高校,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书记申富饶强调了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地位:“我们很多课程加强了过程性考核。学生的最终成绩,并非仅由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决定,有的课的期末成绩甚至是百分百来自课程项目评分。此外,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所有同学都会进入老师的课题组。在专业老师带领下,每位同学都能参与课题研究,既有理论性课题,也有应用性课题。”


 

该如何支撑大规模、高质量的AI实践教学?南邮通过建设“AI+微专业” 和综合性实践平台,将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项目实践和创新创业机会。中兴通讯董事、霞智科技董事长方榕也指出,“人工智能当前的重点话题之一是商业场景落地、形成商业闭环。企业能给学生提供很多机会,比如共同参与联合实验室的项目。”

去年毕业季,记者采访了已入职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南邮毕业生杨聿格。作为一名智能软件工程师,他工作在自动驾驶核心领域,工作内容是通过编程让硬件“聪明地”跑起来。这需要扎实的软硬件结合能力、工程化思维,以及将先进AI技术工程化并实现商业落地的能力。这也正是江苏高校在“人人学AI”浪潮中,努力培养学生达成的目标——打好基础,做出东西,解决实际问题。


江苏新闻广播 记者/刘正则

  • 下载客户端
更多 DJ大咖
频率:
主持人:
汪玲
磊磊
娜娜
程鸣
梁爽
王丹
邓煌
晓东
沈颖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交广科技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苏ICP备08110475号-5 |网上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1003036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