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3日,由北京壹生慈善基金会主办的“慢病领域专项-肥胖症防控‘知·行’计划”公益活动在江苏省常州市成功举行。会议聚焦肥胖症的科学诊疗、循证药物应用及慢病管理体系建设,旨在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落地,为区域肥胖防控和长期代谢健康管理提供实践范式。

来自常州及周边地区的多家三甲医院专家齐聚一堂,围绕诊疗指南更新、代谢性疾病最新研究成果、临床用药策略及患者管理经验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共同推动肥胖症规范化管理的提升与体系优化。

会议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华飞教授主持并致辞。华飞教授指出,肥胖症作为重大医疗健康问题,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骨关节病等多病共存的起点。在国家“体重管理年”活动推动下,肥胖症防控正在从以体重下降为中心转向以改善长期健康结局为目标,这需要药物治疗、营养干预、运动指导与心理行为管理的深度整合。常州作为慢病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城市,应进一步强化临床规范、科研转化及多学科协作机制,通过科学治疗路径与可持续管理方案,为区域居民健康提供优质服务。

专题报告环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金晖教授带来《〈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解读》,系统介绍了新版指南在疾病定义、诊断分级、干预策略及长期管理路径等方面的关键修订。金晖教授指出,指南强调将肥胖作为一种慢性可治疗疾病进行全周期管理,并进一步明确了药物治疗的适应证、疗效指标及随访要求,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清晰的循证路径。她特别提到,随着GLP-1受体激动剂在体重管理和心代谢结局改善方面的证据不断强化,药物治疗已经成为肥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规范处方、循序滴定及监测安全性则是提升长期疗效的核心要求。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主持工作)王龙教授作《MASH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专题报告,总结当前MAFLD/MASH(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在诊疗策略与药物研发方面的最新进展,重点分析了脂肪肝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及心血管风险的交叉路径。王龙教授指出,肥胖患者的治疗不仅要聚焦体重下降,还需关注肝脏脂肪沉积、炎症程度及纤维化进展,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中的早期识别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多通路药物、GLP-1RA及其组合疗法的不断推进,MASH治疗已经进入循证加速阶段,为肥胖合并脂肪肝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干预手段。

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病区副主任杜云峰教授作《从STEP研究探讨司美格鲁肽2.4 mg的心血管代谢获益》报告。他结合STEP系列研究介绍了司美格鲁肽2.4 mg在体重管理、代谢改善及生活质量提升方面的突出效果,并进一步解读了SELECT研究在超重/肥胖并确诊心血管疾病人群中的关键结局。杜云峰教授强调,SELECT研究首次确认了司美格鲁肽2.4 mg能够显著降低MACE风险,对心衰住院率、肾功能衰减及全因死亡也表现出一致性获益,为肥胖合并心血管高危人群提供了高质量的循证支持。他指出,心代谢共病人群应成为重点干预对象,剂量管理与个体化治疗对于实现长期疗效至关重要。

在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临床实践中的重点难题展开深入交流。常州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营养科主任杨一文教授表示,肥胖症往往伴随代谢综合征、脂肪肝、情绪压力及饮食结构紊乱等问题,因此人群筛选应重点关注代谢异常明显、合并脂肪肝或心血管高危因素的患者。中医辨证施治与现代营养学的结合,可作为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而司美格鲁肽等减重药物的引入,使综合管理更加可控。为提升疗效和依从性,临床需要构建多学科协作模式,将饮食处方、行为矫正和心理支持贯穿治疗全过程,帮助患者迈过平台期,实现长期稳定的体重与代谢改善。

溧阳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周杰教授强调,在基层与城市区域协同的肥胖管理中,个体化评估与循证路径的落地执行尤为关键。临床应在治疗前完成肥胖分型、共病筛查、代谢异常评估及禁忌症识别,再结合患者的职业特征、生活方式及依从性进行分阶段减重目标设定。司美格鲁肽的剂量递增必须遵循从最小剂量起始、基于耐受性逐级滴定的原则,尤其在基层医院,更要关注胃肠道反应、营养摄入风险与患者的心理负担。应建立规范随访节奏与复查指标体系,并通过动态评估肝功能、心代谢指标及体成分变化,确保治疗过程的可控性与长期可持续性。

常州市金坛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营养科主任于雪冰教授表示,对于拟使用减重版司美格鲁肽的患者,应在明确病因、代谢异常与生活方式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循序渐进与动态调整的个体化用药策略,以确保安全性与疗效平衡。他指出,肥胖患者的依从性不仅受胃肠道反应、治疗平台期等因素影响,更与饮食结构、进食行为和营养习惯的长期稳定性密切相关。因此,治疗过程中应强化规范宣教,结合阶段性目标、科学饮食指导与行为干预,帮助患者建立持续干预意识。减重治疗不在于短期体重下降,而在于通过药物、营养、生活方式改善心代谢风险、降低复胖率,并最终实现长期健康结局。

最后,华飞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未来的肥胖管理应更加聚焦长期健康结局,通过药物、营养、运动与行为干预的协同实施,构建规范化、可评估的随访体系,并在多中心合作与区域协同中不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使体重管理真正融入慢病管理的全周期、全流程,推动肥胖防控向科学化、体系化方向持续迈进。
声明: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