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一刀切禁订”当止:规范管理不应走向全盘否定
中国教育网 2025年09月12日

 开学季本应是校服企业最忙碌的时节,无锡某校服厂负责人却对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5000套校服愁眉不展——这些按合同生产的成衣因地方“禁订令”无法发货。与此同时,苏州多位家长拿着付款凭证投诉无门,明明付完款的校服,却迟迟发不到手里。这种企业受损、家长焦虑、教育失色的局面,源于多地将“规范校服管理”简单异化为“全面禁止征订”的懒政思维。

 

新华社发(胡扬辉摄)

教育部2015年就明确指出,校服是中小学生的“第二层皮肤”,要“发挥校服育人和审美功能”,核心是规范采购流程而非否定校服价值。2023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强调以美育浸润学校。苏州今年8月出台的新规也只是设定“生均年校服费用不超过800元”的上限,而非“全面禁订”。但现实中,多地却将“不强制购买”曲解为“不得任何征订”,甚至要求已签合同终止履行,这种极端化执行与政策初衷背道而驰。

对家长和学生来说,禁订令看似“减负”实则“添堵”。在校园里,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统一穿着校服意味着无论学生的家庭背景如何,他们在校园内都享有平等的身份和待遇。与此同时,校服作为一种经济实惠的着装选择,其经济性优势显而易见。校服的价格相对亲民,与市场上动辄数百甚至上千元的童装品牌相比,适合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同时,学校在选择校服供应商时,通常会经过严格地筛选和把关,确保校服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校服的耐用性也较强,减少更换频率。这样一来,家长就无需频繁为孩子购买新衣,从而节省了大量的开支,在网上获得不少支持。

多数家长支持穿着校服(网络截图)

越来越多的家长深刻体会到校服所蕴含的丰富价值,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积极表达对高品质校服的喜爱与推崇。另一方面,由于校服所承载的集体标识性,它能有效区分社会人员与学生群体,从而确保学生在校园内外的人身安全,进一步让家长对学生更加安心。在一些尚未订购校服的学校,家长甚至自发组织起来,寻求购买统一的班服,只为确保孩子健康安全。

“一刀切禁订”正在制造一系列本可避免的矛盾。对治理体系而言,这种“一禁了之”的做法暴露了精细化治理能力的缺失。苏州等地因缺乏配套的征订机制,忽视校服存在的真实需求,甚至要求企业为已经使用一年的校服退款。对企业而言,这是对契约精神的公然践踏。校服生产有严格周期,企业接到订单后需提前采购面料、组织生产,某地企业按合同完成生产却被告知“禁止发货”,数百万投入面临血本无归。这种“政府违约无需担责”的示范,不仅会摧毁本地校服产业生态,更会损害营商环境的公信力。

针对当前突出问题,各地亟需采取补救措施:对已签合同应依法履约,确需调整的需与企业协商补偿方案;对有需求的学校,应指导建立合规征订流程,落实“双送检”制度保障质量;对经济困难家庭,可通过财政补贴确保“不让一套校服挡住上学路”。长远来看,需完善校服管理的法治保障,防止行政权力过度干预市场行为。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尊重民意、遵守契约、坚守教育规律,让校服真正回归“育人为本”的初心。

  • 下载客户端
更多 DJ大咖
频率:
主持人:
汪玲
磊磊
娜娜
程鸣
梁爽
王丹
邓煌
晓东
沈颖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交广科技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苏ICP备08110475号-5 |网上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1003036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