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一市一款”背离新政 学校决策权遭架空
大象新闻 2025年09月10日

 近期,各地校服“一市一款”频繁登上热搜。四川、广东、辽宁等多地推进校服改革时,纷纷参考深圳“全市统一款式”模式,却忽视这一模式的核心症结——将校服选购的主体责任从学校上移至市级教育部门,直接违背校服新政“以学校为主体”的要求,沦为行政主导下的形式主义。

深圳推行“全市统一款式”有其特殊背景:亚热带气候适配简单款、移民城市需构建身份认同、早期“效率优先”导向下减少行政成本。但这一特定阶段的选择,如今被多地照搬时,却异化为教育部门“越俎代庖”的工具。按校服新政要求,学校应作为校服选购主体,自主统筹款式设计、供应商选择,兼顾校园文化与师生需求。可深圳模式下,市级教育部门直接主导:2014年起锁定21家供应商,实质构成《反垄断法》禁止的“限定交易”;款式近十年仅微调两次,学校无权添加校徽、地域元素等特色设计,彻底失去决策权。

责任上移的直接后果,是垄断滋生与质量失守。2016年发改委通报,深圳市教育局通过招标定价引导企业达成固定价格垄断协议,2014年后校服价格僵固,质量隐患凸显——2019年抽检不合格率36.25%,2020年仍达23.33%。学校因无决策权,无法对供应商资质、面料标准提出异议;家长更沦为“被动消费者”,如佛山家长吐槽“统一招标校服像面口袋”“投票是内定”,连生产厂家、材质标准都不知情,完全背离新政“家长参与”的要求。

更关键的是,这一模式消解了校服的教育属性。校服新政明确其需承载美育功能,可“全市统一款式”下,北京四中的银杏刺绣、苏州学校的园林纹样等特色设计被抹杀,深圳蓝白运动服、佛山统一校服千篇一律,校服从“校园文化载体”退化为“行政标识”。教育界人士指出,学校失去决策权,便无法通过校服传递校史与个性,与教育个性化趋势严重脱节。

各地盲目照搬深圳模式,本质是将“简化管理”凌驾于新政要求之上。校服新政的核心,是让学校回归主体地位,平衡规范与个性。唯有将款式设计权、供应商选择权还给学校,让家长真正参与决策,才能避免“责任上移”带来的垄断与质量风险,让校服重拾美育功能与教育温度。

  • 下载客户端
更多 DJ大咖
频率:
主持人:
汪玲
磊磊
娜娜
程鸣
梁爽
王丹
邓煌
晓东
沈颖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交广科技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苏ICP备08110475号-5 |网上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1003036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