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滕州在抗战期间叫做滕县,这里曾经历过一场惨烈的战役:滕县保卫战,也是台儿庄战役前最重要、最惨烈的一战。徐州沛县杨屯村距离山东滕州不远,最近杨屯村有个疑似抗战川军的埋骨地面临被拆迁的风险。连日来,四川与江苏两地的川军后人、热心志愿者多方奔走,开展了一场抢救性工作。
徐州沛县杨屯镇境内的杨屯中学地下埋葬着数十具尸骨,近日被传疑似为抗日川军的遗骨,当地老人称它为“蛮子林”。由于这所学校面临搬迁,这些遗骨的安置以及保护问题牵动着全村人的心。
当地一位文史爱好者吕高群告诉记者,自己82年在这个学校读初三的时候,亲眼所见校舍地底下埋有尸骨。当时学校一位代课老师曾给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他就告诉我,他是我老师,我说这些骨头怎么来的,他说这都是滕县保卫战死难的川军,埋在这个地方的。”
通过几年来的资料整理,吕先生得知,滕县保卫战失败后,有部分将士在微山湖艰难求生,没有给养,没有番号,他认为埋葬此处的正是川军的最后一支抗战力量:滕县保卫战中牺牲的将士们。
记者随后有幸联系上了当年滕县保卫战中殉国的团长王麟的孙女王愔,她介绍说,祖父的尸骨一直没有找到,埋葬地也始终是个谜,她现在已经将目光锁定在了沛县杨屯,觉得这里有可能埋着祖父的战友或部下。王愔:“还有待取证,怎么来证明就是在滕县牺牲的,而且大多数是南方人,不然它不会叫蛮子林,如果是滕县(牺牲)的烈士的话,那就很有可能是,那就只有川军的122、124师的部队从滕县过来,当时守滕县就是这两个师。”
近30年来,巴蜀抗战研究院成员马民康一直专注于研究川军抗战的这段历史,对于滕县保卫战这场战役,他更是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调取到了一份滕县保卫战亲历者写下的回忆录:“其中特别像何煋荣将军,他是当时亲历滕县保卫战的一个副团长,何煋荣团长在他写的回忆录里就写道,当时他们撤出滕县以后,他们按照命令是要撤退到郯城、薛城那边去,枣庄那边。但是由于日军已经包围了滕县,南边的退路已经切断了,他们退不出去了,怎么办呢?这时候他们退到微山县的夏镇的时候,结果他们就走微山湖,坐船到沛县。”
种种迹象表明,沛县杨屯中学地下埋葬的数十具尸骨,很有可能就是川军将士的忠骨。沛县杨屯镇政府工作人员蔡建超说,现在镇政府已经派了一些工作人员专门查证此事,至于大家担心的搬迁问题,他说现在的杨屯中学只是搬迁,暂时不会拆:“不会交给谁开发,不存在破坏文物一类,他属于一个采煤塌陷地,我们学校新校址已经选好并建成,马上投入使用了,将来那个学校不用了,但是要确实有文物的话,我们和相关部门查证以后还得保护,给县里也汇报过了。”
18号上午,好消息传来,沛县民政局的相关负责人正式表示,经过多方取证和查阅资料,证实当年部分突围出来的川军将士确实曾抵达沛县。沛县民政局优抚科科长郝敬利:“线索都指向(川军)到杨屯这边来了,既然是这样,我们认为就确认,确认以后下一步杨屯中学不是马上秋季要搬迁吗,搬迁以后先保护起来。”
沛县民政局郝科长介绍,他们在继续查找史料考证的同时,会保持和杨屯镇政府沟通,下一步计划由杨屯镇镇政府向县政府申请专门的保护资金,组织人力物力对蛮子林进行保护。然后他们还需要征求一下川军后人的意见:“如果想把尸骨挪走,就配合他们搬走,如果不搬走的话,因为它原来旧址也不适合再建了,它那个地方是慢慢要沉陷的,他们再论证一下,然后在自己辖区内兴建一处抗战将士纪念建筑物。建一块作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那附近教育意义应该也很大。”
在得到了沛县民政局的官方回应后,巴蜀抗战研究院的成员们也很受感动。川籍抗日英烈王麟的孙女王愔:“我们真的挺感动的,大家对抗日英雄的这种尊重和敬重,这个是最重要的,只要保护起来,然后使它发挥更好的教育作用,这就最好了。我觉得这跟我们当初的诉求高度吻合。”
【江苏新闻广播 (南京FM93.7)记者丁俊、徐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