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升高,无锡太湖沿线进入蓝藻打捞和湖泛防控的重要时期。打捞出的蓝藻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对此无锡引入藻水分离技术, 探索蓝藻“变废为宝”的资源化路径。
上午记者来到无锡新安藻水分离站进行了实地采访。 记者在现场看到,处理池底一块块经过处理的藻泥聚集在一起悬浮起来。 水分离站工程经理张晓军告诉记者,他们是通过物理学原理中的气泡法将藻水中蓝藻的结构“破坏”,再经过离心机对藻水进行“大瘦身”,不断降低藻泥的含水量。
“离心脱水以后,蓝藻会变成含水量的85%的藻泥,藻泥进行干化进行浓缩。后面有一套我们的干化设备用于干化,产生了低温干化的藻片。我们藻片的含水率一般会低于60%。”
张晓军介绍,进入分离站处理的蓝藻含水量高达百分之九十。藻浆通过处理达到一定的干化要求后进入后道再利用。分离出来的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可以用作景观绿化水。 目前他们分离站站的工作量是日处理两百到三百吨左右,还不到高峰期设计能力的十分之一。
“大概五月初就出现了小批量的蓝藻。当前的处理量是两百吨到三百吨左右。是属于小批量的这些蓝藻。还没有到集中高发期。”
据了解,分离干化出的藻泥有许多用途,当下无锡主要的利用方式是将藻泥和畜禽粪便混合发酵产生沼气。此外,藻泥也可做生物柴油的原料,而且藻泥中富含蛋白质,可利用生物技术提取氨基酸,用作饲养原料。 无锡市蓝藻治理办公室副主任张铮惠:
“ 我们目前在探索利用藻泥来制成藻粉。藻粉的含水率在进一步降到10%以下,它的蛋白质含量的是控制在30%以上。这个藻粉是粉末状的。这个藻粉可以去进一步生产成生物塑料,生物塑料的话就可以进一步做我们3D打印的耗材、可降解的生物地膜啊等等。”
目前无锡市共有8个固定藻水分离站 ,日处理蓝藻能力达28000吨,提取的藻粉已出口海外。
【江苏新闻广播 (南京FM93.7)华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