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应对“疫情”大考 共商特殊教育发展之路 “疫情‘大考’与特殊教育高峰论坛”云端开启
2020年05月18日

 

“在疫情的大考下更需要我们改变观念、变革方式,让每一位特教学生都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5月16日,在南京举办的“疫情‘大考’与特殊教育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说。

论坛由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与“中国残联-东南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无障碍联合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来自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社会业界人士相聚“云端”,围绕“疫情‘大考’与特殊教育”主题,聚焦国家对特殊教育的现实需求,分别从疫情“大考”中的特殊教育思考、疫情“大考”中的特殊教育支持、疫情“大考”中的特殊教育行动三个维度开展了多层次、立体式高峰对话。“希望从全社会多学科视角共商特殊教育发展之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俞锋说。

论坛开幕式由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校长姜玉泉主持,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缪建东教授、江苏省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丁勇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刘春玲教授分别主持主题研讨。

 

 

疫情引发了哪些特殊教育思考?

 

残障本身就是生命多样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邹广文教授从中华民族精神所彰显的生命与自然出发,强调要在圆融相处中实现生命的价值、体味生命的质量。

“以特殊儿童为原型的绘本形象可以被大众接受并喜爱。”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庭照教授在阐述《走开!冠小毒》绘本创作及效应中提出,创作更多面向普通孩子阅读者的特殊儿童绘本形象,可能是构建社会接纳融氛围的重要途径。

 

如何在抗“疫”中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和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中残联教育与就业部副主任李东梅表示,希望突破“诸如特殊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农村与贫困地区教育技术设备稀缺,信息化资源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等比较突出的问题。”

叶静漪认为,疫情防控背景下办好特殊教育需要“落实好“特殊”政策,在法律和制度、政策方面给予残疾孩子更多的支持和保障”“更加重视突发事件预防及应急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突发事件应对提供更好更有效的支持”“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特教教师,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他们投身特教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钟秉林教授认为,要以疫情防控为契机,从组织、制度、生均经费拨付、师资队伍、技术支持等多个维度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校长、中国统计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会长凌迎教授提出,此次疫情为特殊教育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在特殊教育发展问题与机遇并存的时刻,“我们要做好疫情防控背景下特殊教育领域应对解决危机的重要经验总结工作,深刻认识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关键制约因素,坚定不移地完善保障机制、聚合优质资源,寻求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以‘制度化了的办法’—机制为抓手”,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史万兵教授认为,各级政府要建立残疾儿童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公共服务制度、疫情防控教育预警机制、教育监护制度,保障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疫情防控背景下特殊教育如何显实效?

 

疫情阻断了传统的特殊教育教学方式,代之于非面对面沟通的线上资源,这对于各类在认知、情感、智力、语言、社会发展等方面原本就存在障碍的特殊儿童来说,则又形成了一种新的“沟通”障碍。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变化,尤其是康复训练的实施,都成为了疫情之下特殊教育必须要思考和回答的难题。

“服务和支持好每一位残疾学生,努力做到‘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校长陈克军教授给出的答案。学校在前期细致摸排的基础上,针对5种类型420名残障学生的需求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并提供了相对应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了在线教学案例为主体的学习支持方案,并按照“一人一案”的原则进行辅导与反馈。

同样面对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校长范里分享了该校应对办法:“我们搭建了“新特教”在线平台,注册用户遍布全国。通过这个平台搭建适合特殊学生的线上学习平台、制定一生一案的个别化支持计划、组织个别化的线上教育和线下指导、推广特殊儿童线上教育资源、落实线上教育质量监控。”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李泽慧教授基于对家长的调查,通过分析网课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发现提高特殊教育网课质量应该着力于四点:设计适合的课程、改进网课的教学方法、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把家长培训纳入课程整体规划。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如何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

 

“网络教育使我们更加认识到残疾人的教育需求有障碍。”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曹进德表示,将“在中国残联的支持下,无障碍联合重点实验室将不遗余力地增加人工智与特殊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家校合作是融合教育最佳实践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邓猛教授认为,实践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疫情防控期间,更要积极发挥网络平台、数字媒体的资源库作用,分门别类地因人、因地制宜地开展线上教学,运用好技术手段,真正建立特殊教育的家校共同体。

华中师范大学雷江华教授以发展性障碍儿童居家生活技能的干预为主题,分析了信息化时代以大数据与基于大数据的循证实践为基础的智能化趋势,结合发展性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与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居家生活技能的干预要树立生涯发展的理念,家长作为教育人员依托居家空间进行干预,结合“大、小、微”工作流程,切实提高儿童生活适应能力与质量。”

 

如何发挥社会力量支持特殊教育?

 

常州市钱璟康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樊天润分享了疫情背景下在线康复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对未来在线康复教育提出几点感想和展望,一是 “互联网+特殊教育+精准康复”新形态的康复教学模式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刚性需求;二是在线康复教育必须以“特”为先,同时坚持“医教结合”的专业化服务道路;三是在线康复教育的多重优势能够使得优质医教结合资源满足更多特殊儿童家庭的需求;四是“评估-训练-再评估-再训练”的个性化动态优化反馈机制将大幅提高教育和康复效果。

“线上教学暴露的内容获取无障碍、技术使用障碍问题并非是网课所独有,而是在日常课程中已经存在”。上海有人公益基金会残障项目总监蔡聪认为,残障者尤其是视障者在信息获取方面往往面临“信息鸿沟”,其核心实质是各利益相关者对视障人群的差异的尊重与接纳。视障人的感官系统不能被简单地看成是“正常的感觉感官系统缺失了视觉“,而是应当认识到视障人的听觉、触觉及其它感觉组成的一套不同与非视障人的独特的系统。

北京市晓更助残基金会、融合中国公益项目网络联合多地的身心障碍者家庭互助组织和服务机构,形成“特殊需求困难家庭紧急救助响应网络”,这些组织立足当地,快速响应心智障碍者家庭防疫需求。“家长组织基于在线收集的特殊家庭需求,开展了在线互动、线上赋能、居家运动、劳动打卡、线上沙龙、线上加油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有机补充了线上教学的不足,有力支撑了心智障碍者的特殊教育需求。” 北京市晓更助残基金会副理事长戴榕说。

 

 

江苏新闻广播 沈杨

通讯员 李永康 杨黎珍

  • 下载客户端
更多 DJ大咖
频率:
主持人:
汪玲
磊磊
娜娜
程鸣
梁爽
王丹
邓煌
美文
晓东
陆莹
沈颖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交广科技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苏ICP备08110475号-5 网上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100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