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传奇】第二十八集:孙中山纪念馆
2016年07月04日

 

 

 

藏经楼(孙中山纪念馆)

 

 

 

 

纪念馆内景

 

 

 

 

 

 

 

南京中山纪念馆碑廊

 

 

 

    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了。广东翠亨村是孙中山的出生地,南京中山陵是他的安息之处,南京孙中山纪念馆则记录保存了孙中山的一生。

    孙中山纪念馆坐落在中山陵的密林深处,一些老人会叫它藏经楼。确实,这是一座琉璃瓦的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建成于1936年,是中国佛教会建立的,收藏过一些佛教界人士赠送的珍贵文物和佛经,但是抗战爆发后遭到严重破坏,僧房和碑廊毁于日军炮火,文物与佛经也不知去向。20世纪70年代后期,大陆对藏经楼的修复高度重视,1989年6月1日孙中山奉安中山陵60周年时,藏经楼正式改为孙中山纪念馆。纪念馆内的碑廊上则镌刻着孙中山一生最重要的著述《三民主义》,这也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核心和理想。1905年10月26号,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正式创刊,孙中山在发刊词中第一次公开阐述了他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主张,但当时还并未出现三民主义这一词汇,据时任中国日报社长的冯自由回忆,当年十二月,香港《中国日报》代售《民报》广告,冯自由感到在广告上登载提倡“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太过冗长,于是简称三民主义,后来这个提法得到孙中山的认可。1918年至1920年,孙中山在上海完成了三民主义全部书稿并陆续出版。但书稿原稿不幸毁于陈炯明叛变时的炮火中。孙中山撰写的三民主义概要的原稿本还在,现藏于台湾国民党党史委员会

孙中山纪念馆碑廊的青石碑上篆刻着《三民主义》的全文。藏经楼主楼和后面的僧房周圈,有两条左右对称的碑廊,各长125米。碑廊里并排有138块高大的青石碑,碑高1.9米,宽0.9米,这些青石碑还有一段来历: 1928年底,中山陵墓即将建成,冯玉祥通过孙科向孙中山葬事筹备处表示,愿意捐一批河南嵩山青碑石,在中山陵园镌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全文。得到同意后,他精心挑选了90多块碑石运到南京,准备镌刻在中山陵正对面的邵家山上,并在邵家山建造一座13层的纪念塔。冯玉祥本来还要参加孙中山奉安大典,被指定为奉安大典的警卫组主任,但不久,冯玉祥与蒋介石发生了一些矛盾,警卫组主任改派谷正伦担任,冯玉祥返回西北,奉安大典也没参加,建造纪念塔的事就搁了下来。恰好1935年3月,中国佛教会发起募建,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卢树森设计的藏经楼破土动工,第二年10月竣工。这期间,《三民主义》碑文手稿的书写也在赶工,并很快完稿。于是,冯玉祥捐献的青石便被运到了藏经楼,建造了一座碑廊,镌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全文,冯玉祥所赠送的80多块碑石不够,又从河南嵩山选购了50多块。

   《三民主义》碑文的手稿最终完成于1936年,由当时的14位书法家分头书写,这14位书法家记录在案是:张乃恭、陈天锡、连声海、李启琛、叶恭绰、郑洪年、陈仲经、蔡允、胡涤、彭醇士、王宜汉、李宣倜、王贤、邓散木。《三民主义》原文有 16讲,长达15.5万字。碑文手稿一共152页,每页宽90厘米,高182厘米,和藏经楼碑廊里石碑的宽度一样,高度也差不多,书法都是正楷,书写者各有风格,是一份难得的历史文物。这14位书写者,邓散木和叶恭绰在当时算是书画界的名家,知名度很高,尤其是邓散木,不但擅长篆刻、书法、诗词,也擅长作画。大部分为国民党元老耆旧,为《三民主义》的碑刻书写碑文是当时的政界盛事,也是荣誉。比如叶恭绰,他除了是著名的书画家、学者外,还历任过国民党政府铁道部、交通部部长等职。再如连声海,他是最早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的成员之一。

    至于藏经楼里的138块碑刻,则是由苏州吴县石刻艺人唐仲芳带领弟子用了一年半时间完成的,碑刻全部为阴刻。也是后话,抗战和文革中,碑廊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986年,根据碑刻原文及拓本,逐一按原样重刻,用了3年时间,1989年全部刻完迎接孙中山纪念馆的落成。1991年又加了一层防护,给全部碑刻镶配了玻璃框。

碑刻如旧,手稿安在?这些碑文的手稿真迹留在了大陆,如今被保存在南京市档案馆。1949年初,国民党政府匆忙从南京运往台湾无数珍宝,慌乱之中,却落下了这一整套《三民主义》碑文的手稿。南京解放后,南京市档案馆接管了当时国民党南京市政府留下来的档案卷宗,从此,这部手稿真迹便被完好保存下来,并被视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 下载客户端
更多 DJ大咖
频率:
主持人:
汪玲
磊磊
娜娜
程鸣
梁爽
王丹
邓煌
美文
晓东
陆莹
沈颖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交广科技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苏ICP备08110475号-5 网上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100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