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国家公祭鼎尤为引人注目。这只公祭鼎背后有怎样的背景,设计者的用心在哪儿?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习近平总书记搀扶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夏淑琴,和13岁的阮泽宇一同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随着拉动丝带,幕布徐徐降下,一尊高
“鼎是国家重器,国家公祭要有与之相配套的重器,所以我们这次想到了用国家公祭鼎这样的形式,来表明首次国家公祭,今后我们国家公祭都要用到这个鼎。这个鼎上面有南京大屠杀的文化内涵,包括它的铭文和说明文。这个鼎从创意到现在,大概有半年之久。”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以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时期楚大鼎为原型铸制。鼎铭正文为韵语,以魏碑体镌刻于正面。古朴庄严的礼器,古雅厚重的铭文,浑然一体。铭文全篇40句、160字,用魏碑书写。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邬烈炎说,铭文的雕刻也是经历了很多取舍才确定的:
“一开始是用小篆,小篆这个字体跟青铜鼎原来的产生时间大体上吻合,很有那种历史感庄重感,经过反复讨论考虑到现代人辨识程度,那么通篇用这个小篆觉得可能不是非常合适。那么改用了两个方式,前面的铭文用了魏碑,魏碑它应该说是也是我们石刻碑记上面的正式采用的文字,那么在辨识程度上要相比小篆要容易得多。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记事,采用小楷的方式,它就更加好读一些。”
铭文开头8句为第一层,从古代文明之发达写到近代国势之衰落,既点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又不失民族自信。接着第二层有12句,叙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寄托对于死难者的深切同情。最后12句为第三层,写我中华民族奋起抗战,国家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朱成山说:
“公祭鼎的设计、制作过程凝聚着方方面面、各界的智慧,前前后后非常不容易。这个鼎将成为我们馆的镇馆之宝。上面有中央、全国五家的名字都在上面,要把首个国家公祭日铸在上面。我想这是留给历史、留给后代。”
【江苏新闻广播(南京地区FM93.7)郭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