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全省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导意见》,要求用3年时间基本消除城市河道黑臭现象。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3年来全省共整治黑臭河道1220公里,每年投资近百亿,但是在回头看的过程中,部分河道黑臭现象出现了回潮,如何把治理效果保持下去,成为接下来河道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六五环境日系列报道《流淌的伤疤——久治难安的黑臭河》今天请听第三篇,建立长效管控机制,留住一池清水。
新城河是纵贯扬州西城区南北的重要河道,它北起沿山河,流至古运河,长6.23公里。2014年初,扬州市政府将其纳入当年的黑臭河道整治名录,全年投资2.8亿元,此后水质状况的确得到提升,但是在今年5月份的水环境质量月报中,这条河又显示为劣质五类。住在河道边15年的江阿姨担心,随着天气越来越热,河水的味道会越来越大。江阿姨:“这个景观政府其实这两年政府花了不少钱,可是我们对这个河水不是太满意,河水脏啊,靠下雨排水才能好一点,现在还有臭味,还会一阵一阵的,它有时候一下子变得很黑,扬州人居城市能不能达到这个标准。”
记者在现场看到,生活垃圾就堆在岸边,冒着泡沫的污水从排水口直接流入河中,扬州市环保局监测中心站综合信息室副主任王宁说,目前扬州城区已经没有工业企业,污染主要来自沿岸居民生活用水的无序排放。王宁主任:“黑臭河流主要的污染物是氨氮,氨氮主要是生活源,就是生活的粪便什么的含量都很高的。”
对此,扬州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处长朱华伟表示,市政府正在研究出台城区河道长效管护办法,同时试行城区河道双向补偿制度,用经济手段倒逼区县加强河道的治理与保护。朱华伟:“管护的内容有两岸的垃圾,河中的漂浮物,包括有些设施的监督,这条河就是我们扬州实施水质交接补偿的河道,这条河道设了2个断面,7月1号实施补偿,当上游水质超标,上游的行政区要给下游经济补偿。”
治河先治污,过去 3年全省新改建污水收集管道2000余公里,将生产生活、生产废水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再排入河道,这是黑臭河道治理最后关口,但是在近几年的环境违法案件通报中污水处理厂却屡屡上榜,省太湖办4月份通报显示,句容、宜兴等地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不足3成。句容市白兔镇污水处理厂操作员徐文解释说,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资金全部靠财政兜底,有些捉襟见肘。徐文:“你像我们这个进水泵,我们进水泵已经修了六七次了,换一个进水泵要5000块钱,修一次是二三百块钱,我们是一直修,但是修的效果不太理想,我们也向上面反映过,问能不能换一个,但是上面讲资金比较紧张,所以我们一直是带病工作。”
依据住建部和环保部等部委新出台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黑臭河的验收标准除了传统的氨氮和溶解氧两项指标外,还有水质透明度、氧化还原电位和公众满意度等新增标准,达标难度加大,省住建厅城镇处处长何伶俊表示:“我们通过加强各种管护制度的建设,还要对管护单位职责的明确,管护的经费的保障等等,我们也鼓励采取一些市场话的模式,还要对餐饮店、洗车店加强执法,可能你前端切断了来源,但这是动态的,长效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
“小桥、流水、人家” 是每个人所期盼的美好家园,人类依河流而生,利用河流谋求社会与经济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王国祥认为,挽救城市河道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个市民应尽的义务:“随手扔垃圾,居民家里面随便去改造管网,比如洗衣机应该放在卫生间,水应该下午到污水处理厂,但是他放在阳台,直接进入雨水管网,直接进入河道,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会影响环境,这要我们所有人环境意识跟上去。”
六五环境日期间,江苏新闻广播通过微信公众账号向市民征集了多条全省黑臭河道的线索,并把信息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这些河将会如何治理?明天请继续关注系列报道《流淌的伤疤——久治难安的黑臭河》。
【江苏新闻广播 (南京FM93.7)王哲、查多、钱飞、童森、姜奇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