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号,一场悲剧在我国长江监利段发生,搭载400多人的“东方之星”游轮瞬间翻沉,导致重大人员伤亡。随着时间推移,本次事故的原因调查、责任认定、善后赔偿等相关工作已经结束。然而,对遇难者家属和幸存者们来说,灾后心灵家园的重建工作,才刚刚起步。今后的生活中,他们能否从灾难的阴影中顺利走出来,需要全社会的持续关心和帮助。心理专家表示,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还有待完善,对相关当事人的心理援助缺乏持续性。
“男儿有泪不轻弹。什么叫男人啊?自己要能扛得住啊!我有血有泪往肚子里流,表面上我还要坚强。”
这是一年前,“东方之星”翻沉事故幸存者谢龙海,接受本台记者专访时说的一段话。谢龙海是江苏镇江人,60多岁。面对本台记者提问,当时的老谢谈吐冷静,表现得波澜不惊。可是,他没能完全扛得下来。如今,儿子常年在上海工作,只留下老人独自住在镇江。时隔一年,老谢向记者敞开心扉,希望有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疏导情绪。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啊。这个很正常的,有时候一个人一天不出门,待在家里面都是跟墙说话,说话的人都没有,对吧?(记者:您现在的想法是什么?您希望有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是吗?)对于其它的我没有什么想法,我就是说精神抚慰。”
在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看来,老谢前后的不同表现,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张纯介绍说,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当事人可能会表现得异常理性,这在心理学上叫做“防御机制”。但其带来的应急效果,会随着时间地推移而渐渐失效。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就在灾区遇到过这样的案例。
“我在5.12大地震的时候就遇到一位老师,就非常非常地理性,带领大家生产自救。他的父母亲就埋在房子里面,他一直没有尝试去救。那这段时间它是理性的,当第二年第三年去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这个人有了道德冲突,开始出现很多很多地问题,会慢慢地释放出去。”
逝者已去,生者坚强。每当重大事故发生时,这句温暖人心的话,总会被人们屡屡提及。但是,光靠这种短暂的自愈调节是远远不够的。张纯认为,自汶川地震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救援体系。但是,这一救援体系仅限于紧急状态,缺乏持续性。
“重大的灾难发生以后,它的善后其实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灾难出现的那一瞬间,心理学方面的、精神医学方面的、灾难救助的专家等等都能到位,但是我们没有一个持续地、恒久地关注这个过程。当这个心理学意义上的止血清创完成以后,它后续的问题怎么去解决?”
2011年7月,温州动车追尾事故震惊中外。事故幸存者小伊伊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被转运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康复治疗。参与治疗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张劲松告诉记者,医院对小伊伊进行了持续多年的心理康复治疗,并跟踪随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绝大多数的灾难幸存者或遇难者家属因为找不到责任主体来承担治疗费用,无法像小伊伊那样得到持续的心理救援。因此,张劲松呼吁,我国应加大人才、资金等各方面投入,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救援体系。
“紧急事件过后,的确是有些人他心理的问题会持续很长久,那么谁来去承担?没有这样一个硬性的规定。所以这里面就涉及到政府层面的事情。一个是从政策层面上去引导,先捋清这条线,费用从哪里出?协调哪些部门来管理这些人?第二呢,就是培训专业人员。两个结合起来。”
【江苏新闻广播 (南京FM93.7)刘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