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公益慈善活动中的“社会工作者”,很多人会联想到志愿者,然而志愿者服务具有随机性,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具有系统性、针对性。根据规划,未来五年江苏需求4万名专业社工,然而待遇低、发展空间小造成人才流失严重,社会需求和现实之间的落差令人深思。
今年一月初,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高宇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等着五月份报到,他并没有从事自己的专业,而是去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做策划:
“其实之前也在一些公益组织实习过,其实当时自己也考虑,学这个专业也会接受它的价值观影响,觉得说以后是要做一些助人方面的事情。(为什么没做呢?)和他们那些工作人员(公益组织)聊,他们拿到手工资可能只有两千多块钱。(你现在实习工资是多少?)硕士的话进去底薪六千左右然后再加一些奖金什么的。”
高宇告诉记者,当年本科毕业时二十多名同学只有一人从事社工工作,而研究生同学中80%的人可能不会从事专业,“刚毕业就转行”这是社工专业大学生普遍的窘境:
“光凭着价值观和爱心去做一些事情,这种爱心总会有枯竭的一天,考虑到自己的生存压力经济压力,因为自己的家庭家境并不能支撑做一些纯粹的公益。”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专业毕业的袁姗姗很喜欢社工工作,大学期间她曾到乌干达一家孤儿院参与国际志愿者服务,回国后她考了社工证也在几家公益机构实习,可是最后却因为发展前景不明朗而放弃社工工作。袁姗姗:
“我那个时候南京当地几家NGO基本都是离退休的员工或者自己基本实现财务自由的一些爱心人士,就很少会见到年轻人,当时我在的那个机构有培养,但是培养了两个还是三个,基本上是考公务员考走了。”
工资待遇、发展价值,这是一个职业吸引人才的两大要素,可是公益慈善组织资金有限,难以留住人才。南京大学博士黄君专业研究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他认为社工专业人才培养首先需要政府的投入。
“广州现在发展非常好的家庭服务中心,那么直接是政府直接的投入,光是广州市一年就是两个多亿,那么每一家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他一年是给到200万,而且一签是签三年,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他70%到80%的费用一定是给到工作人员的。”
广东省在“十二五”期间投入近40亿元开展专业社会服务,主动开发设置社工岗位1.6万多个,社工服务范围不仅是救助,还有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受助人群从弱势群体扩展到各种需要的人群。黄君建议,江苏要在培养社工督导人才上下功夫,以点带面来进行专业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你要有总体督导规划,要怎么来培养,哪些人能进入督导体系,一线要工作多少年,督导过程中要分几级,他的薪资怎么算,等等这是一个系统的性的东西。”
作为一名社工专业老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田蓉希望,她的学生毕业后能成为社会建设的一支力量。
“我所希望看到的,当老百姓他们知道当有这样一个(需要帮助)事情出现我知道,这边有一个社工站,去找这样的部门去处理一些事情,或者经由他们反馈我的意见,他可以变成我的一个代理人这样一个角色。”
【江苏新闻广播 (南京FM93.7)记者刘海涛、孙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