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依法规范社会组织,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发展。”这几年,公益慈善对公共服务形成越来越积极的补充,也成为人人可为的群众性社会活动,可是,各种问题也频出。如何加强慈善公益环境建设?如何重建人们对公益的信任,让善款在阳光下运作?如何培养公益慈善人才,改变薪酬低人才流失率高的现状?这都需要我们思考。请听系列报道《让爱心走上轨道》的第一篇《获得信任:慈善氛围的营造》。
网友“若隐若现”是三个孩子的妈妈,2011年她通过网络看到一些贫困山区的孩子衣不蔽体十分心疼,于是主动找到南通市彩虹之心义工社并参与“衣加衣”捐衣行动,她不仅自己捐衣服、参与整理物品,还带动家人朋友一起参加。
“比如我有个朋友是做纺织的上次他捐了好多T恤衫,我有个另外一个朋友他是做拖鞋的,有一次也捐了几千双拖鞋。我的孩子平时有时候缠着我带我出去玩,然后我说这个星期不行妈妈要做义工,好的妈妈我陪你一起去,这种幸福的感觉是非常踏实的。”
现在“衣加衣”行动有了一个新名字“衣旧心暖”,衣是衣服的衣,四年来台他们累计向贫困山区捐赠衣物近30万件,还有棉鞋、棉被学习用品等一万多件套,而参与服务的志愿者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了近千人,义工社负责人曹益飞说,彩虹之心架起了志愿者和贫困山区的桥梁。
“很多人一开始可能他是一个捐赠者他了解以后就会成为我们的义工,接触到的那些捐赠者大多数人都会跟我讲:哎呀,我以前不知道你这个活动,我以后一定会经常来参加,你们还有什么其他活动你可以要告诉我,如果我能力范围内我也愿意来参加。”
最近这段时间,九个月大的小凯病情牵动着网友们的心,孩子出生就患有肛门闭锁,并伴有严重的尿道畸形,虽然在南京住院进行了一些治疗,但是由于手术极为复杂,医院建议转到北京医治。小凯的父母是宿迁泗洪县农民,家里积蓄前期治疗已经花光了,他们无力带孩子去北京治疗。孩子父亲张德成说:
“之前我在他身上花了三万多块了,我们家里就是种几亩田嘛,一年收入就万把块钱,因为这个小孩这样去年也没打过工,一分钱也没有赚到,亲戚朋友都借了实在借不到钱了。”
核实情况后,爱德基金会在网上发起众筹,短短几天时间,全国四千多名网友捐款近15万元,北京的热心网友还帮忙预约了专家号并联系好住处,3月8号一早,南京志愿者陪着一家人去了北京。张德成:
“如果他们不伸出援助之手,这个小孩长大了他要终身带个(导尿)管子,什么都做不了,我代表小凯感谢这些好心人。”
采访中,公益慈善人士习惯把2008年称为中国公益慈善“新元年”,那一年汶川地震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大家捐款捐物,志愿者深入灾区开展服务,然而2011年“郭美美事件”让公益慈善遭遇信任危机,危机过后,现在很多人更愿意参与“看的见”的公益项目。资深志愿者袁媛说:
“个人团体的这种公益组织,反而更受到大家的青睐,他们愿意把钱捐给社会团体,因为他觉得这些钱捐出去以后,他能看到这件事情往哪个好的方面发展,而不是把钱捐完,捐完了事的事情。”
统计显示,江苏共有社会组织8万多家,大部分为公益慈善性质,注册志愿者544万人,至2014年底全国社会组织60万个,志愿者1.09亿人,2014年捐赠总量1046亿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陈伟博士说,“人人慈善”的社会氛围,还需要政府引导和公益慈善组织自身的努力。
“政府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同时,要灌输慈善理念,怎么去做慈善。一个成熟的社会组织,它可以承接某一类型的服务,它可以向上争取一些资源,起到一个信息传递着的角色。”
【江苏新闻广播 (南京FM93.7)记者孙强、董秀芳、刘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