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最近几年,市民郑先生的钱包里多了很多卡,除了银行卡外预付费充值卡就有四、五张,不过有的卡他已经很久没有使用,他说不是不想用而是卡没地方用了:
“其中有一张面包店的卡当时充了一两百块钱吧,后来也没买过几回,后来再去准备去买的时候发现面包店已经不在了,(我的卡)或多或少都会有余额金额都不是很大,自己去维权可能比较麻烦,只能自认倒霉把它丢在一边吧。”
记者在南京街头随机采访了十多位市民,7成人有预付卡,这些卡主要用于美容美发、健身、看电影、餐饮、汽车维修等消费。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会对“预付卡”划分等级,一次性充值金额越高折扣也越多。在南京某洗衣店门口记者看到,“充值千元洗衣费四折”的宣传,一些美发店服务人员也经常向顾客推销,办卡消费打五折或三折,办卡与单次商品价格之间会有这么大的折扣空间吗?一位了解情况的营销员王先生说:
“一个他们就是提高单价,比如说正常美容一次100,他们会说一次四百或者更多,然后告诉你办卡可以打折,用一个预期的优惠吸引消费者,卖卡也不给你签合同,到时候给不给你优惠就是商家说的算。”
发行预付卡的服务类企业大部分和居民生活关联度较大,一旦发生商家突然“跑路”、强制消费、退卡难等纠纷,少则影响几十人,多则影响上百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刘海建说:
“他作为一个企业本来是依照法律来办事的,你这个钱存在这里多少钱就是多钱,你给我提供一定的钱,我就给你提供一定的商品,本来就是一个经济买卖的经济问题,但是商家随意扩充企业规模,而当现金流一旦断裂,对消费者不能履行原先的承诺,就会成为一种滥用消费(信任)成了社会问题出现。”
商务部在2012年颁布《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发卡企业要登记备案,江苏有多少商家在发行预付卡,相关部门没有统计数据,根据上海工商局公开数据,该市发卡主体近10万家,而在上海商务委备案企业只有351家,大多数商家预付卡不在监管范围内。北京盈科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左锋说,没有监管容易造成“预付卡”行为失控:
“他把这个钱拿去炒股了,或者借贷给别人了,为了更高的利息的话,这等于违反了他办卡的初衷,对消费者实际上是一种欺诈,但是同时来讲他可能是一种挪用资金这种犯罪的嫌疑,如果数额达到一定标准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美发店、面包店等行业进入门槛要求较低,有钱有技术就能开一家店,然而经营中的资金问题却很难通过银行贷款解决,于是有的人想起用消费者“兜里”的钱,通过预付卡收钱成了一种融资渠道。
对于预付卡消费中的纠纷,消协、媒体不断提醒消费者要谨慎消费,理性消费,然而消费者毕竟不是“孙悟空”有“火眼金睛”,江苏省社科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树华表示,诚信消费的市场环境需要政府部门有所作为:
“政府对充分竞争的行业是不能介入太多的,但是我们可以在事前通过法律法规预防这种事件的发生,如果发生这种事情我(政府)要加大这种监督和惩罚的力度,我们把大部分欺诈行为消灭在摇篮里,这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
【江苏新闻广播(南京地区FM93.7)孙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