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学术指导,江苏文投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南京民族乐团联合出品,黎星工作室联合制作的民族舞剧《红楼梦》在澳门文化中心迎来港澳行的最终场谢幕。港澳双城,六天八场,超万名观众走进剧场,感受中式审美的雅致浪漫。
帷幕再起,场灯骤亮舞台深处,十二金钗与宝玉凝望、擦肩、重聚......似真似幻舞至终章,方觉如梦初醒。民族舞剧《红楼梦》演出结束,观众们掌声欢呼声热烈迸发,毫不吝啬地献给舞台上真诚的演绎,更是对《红楼梦》这部不朽经典最深沉的致意。
去年,民族舞剧《红楼梦》以选段《葬花》亮相香港“武林盛舞嘉年华”—《盛舞之夜》舞台,今年8月8日,作为“国风国韵飘香江”品牌和香港中华文化节演出,全剧首次完整呈现,就此开启香港、澳门两地演出。
港澳收官时刻,“林黛玉”饰演者李艳超说,“首次来到香港和澳门,像是我们把一个熟悉的舞台搬到了既新鲜又亲切的地方。香港都市节奏很快,澳门有一份中西结合的浪漫,在这两地的演出,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大家对于民族舞剧《红楼梦》的热情和喜爱,也能感受到两地同根同源的亲切感。”
水韵江南孕育了红楼绮梦,民族舞剧《红楼梦》从世界文都南京出发,沿着水系的脉络奔赴畅旺通达的湾区。无论是散场后不断提起的入梦瞬间,还是港澳街头挂起的“红楼”海报……江海交汇处,余波荡漾着中华文化的回响。
在维多利亚港,红楼梦中人锦绣霓裳走进标志性场景,还玩起了视频转场的“时髦打卡”,引得不少市民游客拍照留影。
民族舞剧《红楼梦》的舞台不仅限于剧场空间,在多元文化融合、潮流涌动的港澳,也能以各式样貌与观众“打个照面”,好生精彩。
“这次工作坊的编排非常精致,王老师一个舞段就给我们展现了3种人物性格,让我受益匪浅。”香港舞蹈爱好者吴小姐说。趁着本轮演出间隙,一系列互动交流活动也让港澳市民,尤其是年轻人有了沉浸式了解红楼、走近民族文化的机会。
在舞蹈工作坊,他们亲身体验民族古典舞的雅致;在公开彩排现场,他们观摩互动,与江苏大剧院舞剧团青年艺术家们交流红楼人物理解;在新闻发布会,他们重温经典,了解舞剧创排的台前幕后……
“与观众一起去经历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美学的碰撞。”民族舞剧《红楼梦》导演李超希望用不同的形式和载体去完成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和当代性的抒发。
江苏大剧院舞剧团首席演员、民族舞剧《红楼梦》排练指导宋玉龙期待通过艺术串联起文化,与本地观众产生深刻共鸣,他说:“艺术的价值在于能够引发观众的共情与思考,即使演出结束后,仍能在观众心中留下深远影响。”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副主席钟怡观看了澳门首演场,今日专程“二刷”,她说:“感到欣慰的是我们年轻一代,不仅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充分理解,他们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对我们也是一种鼓舞。《红楼梦》在港澳台的演出非常成功,预祝将来在海外的市场也打出我们的招牌,让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世界的舞台屹立不倒。”
“就算是不懂得《红楼梦》这个故事的朋友,都能看懂纯粹的舞蹈和舞台,是一种享受。”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副局长程卫东欣喜于演出对旅游的带动作用,他说:中场休息的时候有注意到,其实很多观众是追随这个剧来到澳门的,作为我们旅游局来说也是非常高兴能见证这种交流,因为这个剧促进了我们澳门旅游的发展。感谢带了这么好的演出过来。”
港澳双城,接力造梦,俘获不少观众的心。既有本地市民用粤语直呼“好睇”,也有北京、苏州、深圳等地观众携全家远道而来,为民族经典感到“自豪”……外籍人士也穿上唐装来到现场,赋予中国舞剧观演的仪式感。很多人表示:“以往只是多有‘耳闻’,这次亲眼‘目睹’红楼舞台远比想象的精彩。”
江苏大剧院总经理、民族舞剧《红楼梦》出品人廖屹在香港首演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来到香港也是希望更多香港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能够走进剧场,一起欣赏《红楼梦》并进行交流,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生根发芽。未来也希望更多香港的优秀艺术作品能来到江苏,为我们观众带来更多艺术体验。”
《香港新闻网》以“逐‘梦’香江‘舞’动港城”介绍香港演出盛况,“当《红楼梦》的丝竹声与维港的潮声共鸣,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既是对中华文脉的深情回望,亦为香港构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再添动能。”;《大众报》聚焦“红楼”澳门首演,评价“经典从未老去,它只是等待被重新唤醒”,并希望以此契机把“十二金钗”的精彩舞姿带到更多国际舞台。
江苏新闻广播 记者/孙西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