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军遗留化武销毁作业启动
2014年12月07日

   侵华遗毒

    “莲花泡7·23事件”发生后,中国外交部向日本提出严正交涉。日本专家随后确认伤人炮弹为日本遗弃的化学武器。调查人员在莲花泡附近发现30多枚炮弹,至少26枚被确认为毒气弹。

    这只是日遗毒弹的冰山一角。

    二战时期,日军在中国多个战场上大规模使用芥子弹等化学武器。一战时期,德国最先将芥子气弹制成的炮弹投入战场,引得各国效仿。一战中,芥子气造成了6800多人死亡,后来,它被世界各国定为非人道主义武器。

    日本学者吉见义明根据档案资料统计,日本从1931年到1945年共生产毒气7376吨,装填毒气弹(筒)751万多件。战败时,留在日本本土的毒剂有3875吨,其他3500多吨都在中国战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将大量化学武器分散遗留在中国境内。后来发现日遗化武的省、市、自治区达10多个,尤其在日军准备对苏作战的东北地区、战争物资集散地南京地区以及中国东南部大城市和交通干线,数量众多。

    日军在敦化遗毒最多。敦化位于吉林省东北部,在日伪时期,既是日本关东军的军事重镇,也是日伪对苏作战的重要防线、战略要地和物资集散地。在伪满铁路当过火车司机,现年90岁的陈延生是一名历史见证者。

    陈延生向京华时报记者回忆,“8·15”投降前的一个多月,驻在牡丹江的关东军第一军撤到敦化,同时运来大量军需物资。“每天约4列,每列38节。炮不多,主要运的是炮弹。”

    陈延生说,他当时发现一件怪事。军列到达敦化后,有中国劳工搬运炮弹,中间的车厢,日本兵也搬炮弹,但与众不同,“都经过特殊训练,炮弹轻拿轻放,不是放在地面上,而是下坑埋”。

    这个疑惑日后被揭开。陈延生后来进入县政府工作,参与日遗废、毒弹的处理,方知当年日本兵搬运的是毒气弹。陈延生介绍,经过调查,日军当年还用汽车将这些毒弹送往敦化的秋梨沟、马鹿沟等地,有的抛弃在山野,有的被埋在地下。

    对于敦化日遗化武的分布,吉林省博物院现任副院长赵聆实曾作调查。赵撰文称,1945年8月19日,苏军攻占敦化,日军运来的这些毒弹因苏 军推进迅速未派上用场,就这样大量被留在了敦化。“当时,苏军炸毁了一小部分炮弹,因无人管理,其余的炮弹(含毒弹)散落到敦化10个乡镇的田间、沼泽、 荒野及灌木林中,形成了现在的北起尔站西沟河,南临大林水库,东毗安图县亮兵乡大西村,西至江东乡万福村,南北纵长85公里,东西横向最宽36公里、最窄 12公里的废、毒弹散落地带及敦化偏北30多公里的额穆镇及黑石乡两处遗留地,总面积达1600平方公里。”

  • 下载客户端
更多 DJ大咖
频率:
主持人:
汪玲
磊磊
娜娜
程鸣
梁爽
王丹
邓煌
晓东
沈颖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交广科技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苏ICP备08110475号-5 |网上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1003036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