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校园普法新径 育法治时代新人
——南京市某小学副校长访谈纪实
为深入探究青少年普法教育的实效路径,2025年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我应宁需——青少年普法形式调研”项目实践团成员楚昕琰、孙瑶走进南京市某小学,聚焦学生群体普法实践的创新路径与现实挑战,与该校副校长进行专题访谈,为构建适配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法治教育体系提供实践参照。
普法活动丰富,注重创新实践
据该校副校长介绍,该校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多元融合的普法教育体系。学校会结合特定时间节点开展普法教育,例如在12月4日国家宪法日,会为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类讲座;每年八、九月份,会组织师生参与江宁区及全国的“学宪法、讲宪法”比赛,包括教师类法治微课比赛、学生类相关活动。在常规普法活动方面,学校通过邀请法治副校长开展法治小课堂、国旗下讲话、举办法律辩论赛等方式,每个学期固定开展两次及以上的法治主题教育活动。同时,各班级会定期开展法治教育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参与普法宣传相关实践。
此外,在普法形式创新实践上,学校注重打造沉浸式法治教育场景。校内,学校为二年级学生“八周岁集体法治生日会”,以仪式感启蒙权利义务认知。校外,学校联动多方资源,开展普法活动。学校与高新区交警中队合作成立“蓝猫小交警”队伍,组织学生到交警中队学习交通手势和法规,再以“小手牵大手”的形式向家长、老师和同学科普交通法规,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印象,触动心灵。去年5月,学校与江宁区人民检察院合作开展宪法开放日活动,以“预防校园欺凌”为主题,学校组织学生排练了法治教育情景剧并进行展演,同时法治副校长还对学校教师开展了相关调查问卷了解相关情况。此类普法活动寓教于乐,吸引了众多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学习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与他人。
教育形式多元,学法意识根深
多样的普法活动也让学生的法治意识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在与同伴、社会及家人的交往中,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与他人。例如在与家长相处中,若因学习压力过大,会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寻求帮助,可能向老师倾诉、找校长协调与家长沟通,甚至直接拨打110求助。此外,普法活动让法律意识在学生脑海中生根发芽,学生在日常行为会遵守法律法规,树立了较强的规则意识。
该小学一直重视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曾在2020年获得“依法治校示范校”荣誉,副校长向我们分享了相关经验。一是通过法治课堂、道德与法治课程、主题班会,结合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推送学生创编的法治小故事、情景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教育效果;二是在四楼走廊设立“法制长廊”,展示法制活动、民法典及法律知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运用法律知识,逐步养成较强的法律意识;三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如在处理学生矛盾、家长纠纷时,邀请司法所介入调解,邀请法治副校长到校开展未成年人保护、防欺凌、防电诈等专题讲座,还为教师讲解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内容,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法律。
校地共织法网,法护幼苗长青
展望未来,学校将积极联动多方资源开展普法教育合作。一方面,积极对接江宁大学城高校资源,探索与河海大学、东南大学法学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普法驿站”项目引入法学专业师生进校园,开发适配中小学生认知的案例课、模拟法庭等实践课程,弥补教师法律专业度不足的短板。另一方面,创新社会机构协作模式,倡议司法所、检察院等机构在年度工作计划中增设“校园普法服务日”,以定期轮值形式提供专业支持,让法治副校长从“特邀嘉宾”转型为“常驻导师”。
最后,该校副校长强调,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应重视法律这一实用知识的传授。希望国家和社会能更重视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过度追求文化课成绩,而是从童年开始根植法治观念,让孩子学会学法、用法、守法,既能保护自己和家人,也能维护社会良好秩序。
本次访谈让团队认识到青少年普法教育既要善用情景实践点燃学法热情,更需打破资源壁垒构建社会协同网络。当司法专业力量、学校教育主阵地与家庭育人功能形成共振,法治精神的种子方能深植童心,滋养出具备法治信仰的新时代公民。
声明: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