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教育政策善意 上海江苏多地实践暖人心
2025年10月11日

 近期,多地教育领域规范举措落地引发关注:广东、江苏等地收紧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小学停订教辅”说法引发家长讨论;开学季江苏、湖北、河北等地更出现校服“全面禁订”风波,已签合同终止、企业库存积压、学生开学无校服可穿的现象频现。 

  教辅管理惹争议 校服“禁订”跑偏政策本义 

  “2025年秋学期起,全市所有小学停止征订教辅材料”“严禁向小学一、二年级推荐教辅”——近期广东深圳、江苏泰州、江西抚州等地教育部门发布的教辅管理通知,经网络传播后衍生出“教辅严禁进校园”的解读,家长群体反应分化。 

  “终于不用让孩子天天刷练习题了,能多些时间阅读玩耍。”深圳一位小学家长对新政表示支持,认为此举可减轻孩子学业负担;但安徽一名初中学生家长却忧心忡忡:“初二、初三面临升高中压力,学校不统一推荐练习,我们自己挑也不知道选哪本,成绩怎么保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针对教辅材料泛滥问题要实现标本兼治,一方面,需转变部分学校和家长依赖“刷题”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同时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从根源上减少对教辅材料的过度依赖。此外,教辅资料的选用,应尊重教学一线,切忌由行政部门主导。 

  相较于教辅争议,校服“一刀切禁订”的矛盾更为尖锐,其中苏州的情况尤为典型。无论是江苏省教育厅202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服管理的通知》,还是苏州市教育局2025年8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市中小学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苏教备〔2025〕4号),核心均为“规范采购、保障自愿”。前者明确“家长和学生代表占校服采购工作小组比例不低于80%”“落实生产企业和学校‘双送检’制度”;后者仅设定“生均年校服费用不超过800元”的上限,并未否定“自愿征订”。 

  

  但基层执行却完全偏离轨道。苏州某区家长委员会主席告诉记者:“我们严格按规定组织家长投票,超过2/3的人同意采购,合同都签好了,突然接到教育局‘全面停止’的通知,现在违约损失没人管。”更荒谬的是,部分学校不仅禁止新订校服,还要求已到货的校服“暂不发放”,导致学生开学只能穿便服。 

  

  校服承载美育浸润 多地精准施策护政策落地 

  教育部2023年12月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校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能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集体荣誉感。从民生角度看,校服价格亲民、耐用性强,相较于市场上数百元的童装品牌,更符合多数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同时,鲜明的校服标识能有效区分学生与社会人员,为学生校园内外安全增添保障。在社交平台上,不少家长支持校服征订,“穿校服能减少孩子攀比,让他们更专注学习”“没有统一校服,反而要频繁买新衣,更费钱”;部分未订校服的学校,家长甚至自发组织购买班服,只为保障孩子安全。 

  

  从教辅“收紧”到校服“禁订”,基层执行暴露的共性问题是“懒政思维”——将“规范管理”简单等同于“停止服务”,用行政权力回避管理责任。这种“非黑即白”的治理方式,既违背政策初衷,也损害群众利益。校服采购的实践早已给出答案:顺着政策本义走,就能走出“学校省心、家长放心”的路子;背离政策精神,只会陷入“需求落空、权益受损”的困境。 

  

  正如上海、连云港、淮安、南京的实践所证明的:顺着政策本义走,尊重教学规律、倾听群众需求,就能走出“学校省心、家长放心、企业安心”的路子。上海、连云港、淮安等地学校,按教育部“成立多方选用组织”的要求,组建由家长、学生、教师代表构成的校服监委会,代表实地考察企业;购买环节严格落实“100%自愿”,家长可自主选择。南京的“校服一码清”更为具体精细:供应商资质、双送检报告、招采流程,所有信息公示;售后投诉24小时内响应,办结率100%。 

  教育政策的生命力,在于精准落地。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融入每一个执行环节,教辅管理多听听教师与家长的专业意见,校服采购多做些透明化、人性化的设计。唯有如此,才能让教育政策的善意真正惠及每一位参与者。 

  • 下载客户端
更多 DJ大咖
频率:
主持人:
汪玲
磊磊
娜娜
程鸣
梁爽
王丹
邓煌
晓东
沈颖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交广科技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苏ICP备08110475号-5 |网上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1003036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