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即将开展!南博刮起“东坡文化风”
2024年05月17日

    5月18号晚七点,“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展将在南京博物院正式开展。展览分为绘画与书法两大板块,以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与实践为主旨,串联起中国书画从宋代一直到清末的名家名作,汇聚150 余件(套)书画作品,各篇章虽各有侧重,却又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苏轼博大精深的艺术精神世界。

    看展第一眼,必是苏轼所绘的《潇湘竹石图》。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他的绘画审美趣味,形塑了中国画的基本性格。《潇湘竹石图》绘一片土坡、两块卧石、几丛疏竹,淡墨枯笔画石,浓墨实笔写竹。策展人、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庞鸥介绍,画面潇洒灵动、充满张力,表现出了苏轼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展厅中其他竹叶基本上都是后期成熟画法,一头圆一头尖,这种绘画方法基本在元代的时候就确立下来了。苏轼的潇湘竹图中的竹子,基本上是两头尖的,意味着这张作品的创作时代非常久远,在北宋时期。”

    书画作品欣赏存在一定门槛,很多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普通观众如何更好地欣赏,庞鸥建议,可以去尝试了解书画的创作背景,去模拟作者的内心意图。比如展览中有一幅来自宋代陈容的《云龙图》,不单只看画面中那一条墨龙的绘画笔法有多精妙。庞鸥说,这条龙背后体现的是作者希望朝廷有所振奋、收复失地,是作为一个底层官员画龙祈雨的心愿,更是人生际遇的表达,“陈容本人有大才,却始终在朝廷担任一个底层小官员,最后还贬成了平民,郁郁而终。他画龙是希望龙是自己的一个化身,能够腾飞,为朝廷国家所用。”

    八大山人创作的《杂画图》长卷,看似画面零散,实则为分段折枝花卉写意画法,看似独立的物象,实则相互之间有着联系。整体长卷构思简洁奇巧,展现了八大山人笔墨形式美背后所蕴含的生命智慧。庞鸥介绍,观众可以在赏画的时候将其看作是一首乐曲,不同的物象就像不同的乐器在演奏,“一开始是两只小雏鸟,乐曲开始带有跳跃性的出现。这时候有一支花画在了画面最上方,乐曲调子开始上扬,突然浓墨画了一支兰花,乐曲开始变重。相互疏密的关系,产生了强弱的对比,节奏变化应运而生。”

    本次展览包含80余件一级书画作品,其中30余件宋元画作尤为引人注目。由于宋元书画作品极为珍贵,按规定一个月必须进行更换。本次展览分为三期,每月换新,三期三景,展览时间从5月18号到8月18号。

 

江苏新闻广播 记者/顾倩颖 

  • 下载客户端
更多 DJ大咖
频率:
主持人:
汪玲
磊磊
娜娜
程鸣
梁爽
王丹
邓煌
美文
晓东
陆莹
沈颖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交广科技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苏ICP备08110475号-5 |网上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1003036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