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思政教育中,她春风化雨,滋润着学子的心田;在课堂上,她将党的理论娓娓道来,让信仰在学子心中生根发芽;在新媒体平台上,她潜心钻研,不断尝试,打造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政课堂,激励着学生们勇往直前、追寻自己的梦想。她就是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南京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海玉。
张海玉,女,南京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全国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师生巡讲团成员、江苏省教科工会劳模和工匠人才讲师团成员。曾获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中宣部、教育部)、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教育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想政治课专项一等奖、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江苏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精耕日常思政,细腻无声中唤醒另一个灵魂
张海玉坚守思政育人一线近9年,岗位覆盖研究生教育管理,本科生教育管理、共青团工作等,积累了丰富的“大思政”育人经验。
还记得刚工作时,有学生产生疑惑,“海玉老师,我还不清楚共产主义是一个什么样的信仰。您能不能给我推荐一些书呀?”这让她愈发坚定:思政工作,不能止步于处理好日常事务,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
这些年,她收到了来自学生的不少提问。有单身女孩子问到,“抛去您身上又红又专的外衣,作为大我们十来岁的姐姐,如何看待电视剧《欢乐颂》中邱莹莹的情感经历?”有恋爱中的女孩子问到,“在男朋友面前不自信,于是催吐减肥,结果患上了神经性贪食症,该怎么办?”
面对“犀利”提问,张海玉以谈心谈话、书信往来、思政网文等多种形式予以解答。2016年起,坚持每个工作日撰写一篇800至1000字的网络“微主题”工作日志,日志主题从“要不要急着脱单”到“大学恋爱要不要AA制”,从“女生的自我保护”到“礼貌和家风”,回应了大学生有关恋爱交友、亲子关系、心理健康等“成长难题”,累计600余篇60余万字,2023年在南京大学出版社付梓刊印。
在这种对话式的交流中,张海玉愈发坚信,“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思政工作琐碎细致,一言一行尽管微小,却可以传递磅礴的力量。
站稳课堂阵地,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青年心
精耕日常思政责任田的同时,张海玉还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优势,主讲《形势与政策》《大学生活:困惑、反思与行动》等课程,录制上线思政精品微课10余堂,公开出版著作1部(独著),参编教材、专著4部,主持主研教育部、中国高教学会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将思政之“盐”融入教育之“汤”。
在参与《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教学时,她深刻地感受到,如果就爱国而谈爱国,就原理而谈原理,是非常苍白无力的。课堂教学只有把握学生特点,融入专业特色,才能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合南理工的国防军工背景,张海玉在教学中主动援引老一辈军工人“强大国防、繁荣祖国”的生动案例,比如99式主战坦克总师、南理工祝榆生“花甲之年重披帅袍”的故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南理工王泽山院士“祖国的需求是我前进的方向”的故事,南理工作为唯一总师单位研制的新型车载武器系统亮相国庆阅兵式的故事等,不断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她荣获思想政治课专项一等奖,也是5位获奖选手中唯一一名辅导员。
但在她眼里,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学生的正向反馈。“每次听完海玉老师的课,我们都无比兴奋,希望尽快投入到祖国的伟大建设中去。”张海玉所带学生毕业后,争做服务“两个强国”战略的尖兵,赴中国兵器、中国电科等军工集团和华为、中兴通讯等前沿企业就业超200人。
创新传播载体,任何地方都是思政课的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为了将思政课延伸到课堂45分钟之外,2017年起她以党支部为抓手,开展30余期党建工作坊。研讨主题从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到乐天让行萨德、从川航迫降到高铁霸座男,旨在引导同学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该项目获评全省最佳党日活动,所在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随着和学生的深入接触,张海玉发现,“00后”“05后”不喜欢听“我是为了你好”,不喜欢一直被叫作“宝宝”“孩子”,他们渴望平等和尊重,喜欢批判和辩论,崇尚个体与自由。因此,思政工作要用过硬的事实和逻辑,给青年人一个通透的思想空间。
2020年起,张海玉尝试打造思想引领全媒体精品实践,疫情期间邀请青年师生录制战“疫”中的信仰红、暖心黄、科技黑等7期短视频,用七种颜色将一幅生动的南理工战“疫”图徐徐拉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指导6位师生代表化身“理论轻骑兵”,既向青年传播好党的声音,又用青春的声音传播好党的理论;为打造师生成长共同体,推出《老师,请回答!》互动式思政育人短片,用强大的教师阵容为学生精准答疑、保驾护航。
跳出教育工作者这个身份,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普通的女性,张海玉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也面临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惑。环顾四周,身边很多女性朋友给予了她力量,她们也许是潜心科研的科学家、顽强拼搏的运动员、兢兢业业的劳动者,也许是逆行一线的医护人员、技艺精湛的非遗传人、孝老爱亲的邻家阿姨,她们虽平凡却闪着光,镌刻出一幅生动的中国女性奋斗画卷。
带着这份力量,她在生活中保持热爱,在工作中积极进取,带领更多思政工作者成为热爱生活,有童趣童真、敢于探索尝试的人,成为用“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人。在青年时期这个人生最重要的“拔节孕穗期”和“小麦灌浆期”,把好舵、定好航,铸魂育人,让思想的力量静水流深,引领成长,让思政的光芒照亮前路。
(江苏新闻广播 记者/沈杨 通讯员/南理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