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州文献展打开“多重时间”里的苏州与世界

    

    8月21日起,由苏州美术馆、苏州市美术馆协会共同主办,为期2个月的的2016首届苏州文献将展拉开帷幕。来自中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印度、越南、韩国等地的40位中外艺术家们将齐聚一堂,用不同的作品演绎展览主题“多重时间——苏州与另一种世界史”。

届时,苏州美术馆、苏州丝绸博物馆、颜文樑纪念馆、吴作人艺术馆、朴园、双塔等古城区核心艺术场馆将被这艺术同时点亮。

此次苏州文献展无疑是苏州下半年最令人期待的艺术盛宴,展览有什么亮点?记者昨天走进美术馆进行实地探营。

顶级策展人连夜赶工布展

在“多重时间”里描述苏州

18日,记者来到苏州美术馆探营,只见展厅布展正在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艺术家马堡中的作品——一座六米高的螺旋桨正矗立在展厅中间,如此巨大的一个螺旋桨让人无不为之侧目。据介绍,这个螺旋桨作品代表着苏州与海洋时间的关联,寓意着中国将重燃起海洋梦想的雄心壮志。

据苏州美术馆馆长曹俊介绍,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主任张晴和世界顶级策展人、第12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策展人罗格担任策展人。与苏州以往所有艺术展览不同的是,此次文献展是由多个重要学术展览、活动组成的一次系列大展,内容包涵了主体展“多重时间——苏州与另外一种世界史”、“1937年吴中文献展”研究展(第一期)、近代苏州历史图像史料展(第一期)等,并结合展览邀请国内外学术专家举办2016首届苏州文献展学术座谈会。

对于展览的主题,策展人之一的张晴这样诠释:“以‘苏州与另一种世界史’为主题,就是撇开过去一味将苏州看成是江南一座古城的视角,重新探索苏州与海洋、与世界的关系。

曹俊告诉记者,此次文献展是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作为出发点,以文化为依托全面展示出苏州与海上丝绸之路间生动的场景。在主题展中,40位中外艺术家将以“海洋时间与帝国时间”、“明清的现代时间”、“活化的天下时间”和“时间中的飞地”四个分主题进行了丰富多元的艺术创作:架上绘画、壁画、艺术装置、三维影像装置、高清视频、混合绘画法、刺绣、纺织品等等,希望通过不同的载体与转换,立足当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记者在展览布置现场看到,艺术家刘越的作品《土地与岁月》正在紧张的调试中,这个关于传承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住了在场的很多人。作品讲述的是苏州工业园区有一从北宋保留至今的庙宇,当地人发生矛盾后,双方习惯用唱歌的方式在庙里倾诉苦衷,并请求判断是非,双方对唱请求“审判”的影像十分耐人寻味。“苏州的这些庙宇正在消失,这个作品很好的将这些文化历史记录了下来”,罗格说。

在颜文樑纪念馆中,“苏州历史图像史料展”将展出苏州老照片、西洋新闻报刊中的版画插图、历史地图等文献,包括苏州园林、名胜古迹、城市景观、百姓生活等历史图像珍品。“比如苏州虎丘塔铜版画,出自于1843年英国版画家出版的铜版画集,此幅作品描述了当时的苏州虎丘景观。”张晴说,展览通过世界早期影像术的镜头,将百年苏州人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变迁淋漓地显现出来,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出“多重时间”般的今昔重叠与对比。

上承“1937年吴中文献展”

6000件珍藏品复原展出

其实,苏州在1937年就举行过文献展,这在全球文献展系统中也属于先驱。首届苏州文献展的展览名,也与这个79年前的文化艺术盛事,一脉相承。

1937年,在馆长蒋吟秋主持下,吴中文献展览在可园内的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开幕,这个轰动全城的展览分图书、金石、书画、画像、史料五部分,共展出各种文物典籍4000余目,约6000余种。这是苏州沦陷于侵华日军战火之前的最后一次文化大展览。吴地知识分子、收藏家们慷慨地献出自己的收藏,以蔚为壮观的文化展示激发民族自豪感、坚定共同抵抗外侮的信心和决心。

“如今文献展的模式已经成为国际诸多城市展示自身文化的通用做法。但1937年这种乡献文化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领先的。”张晴说,此次“首届苏州文献展”的开启,既是对吴中文献展的致敬,更是一种继往开来。

为了办好此次展览,张晴特地去苏州图书馆寻找当年1937年文献展展品。他按照当年文献展图录一一搜索,找到了部分当年的展品,并且购买到了当年展出的私人古籍书画,进行复原与重建。记者看到,此次将展出的展品中,既有当年的展品蒋吟秋书法、程小青鸟趣图,吴子深竹石图等书画作品,又有诸如清乾隆三十四年的刻本停云集(残本),清道光十年的刻本清嘉录,清道光二十七年的刻本分湖小识、清光绪十年的刻本沧浪小志等古籍实物。据悉,这些作品都将在吴作人艺术馆展出。

除了“1937年吴中文献展”,此次文献展的另一个基石是世界三大艺术展之一的“1955 年德国卡赛尔文献展”。“这两个展览紧密相连,主要的是他们都展示了一点:未来是从过去中走来的。”罗格说,苏州的过去在世界上都有重要的地位,我们是想要用一种全新的思路来进行策展,让文献展不仅仅关于过去和现代,而是想要形成一个纽带,将苏州的这两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融合的整体。”

构筑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支点

打开“苏州与另一种世界史”

正在现场创作的德国艺术家西门此次带来以“网”为主题的作品,他的作品主要介绍丝绸之路的各个贸易点,并告诉大家世界各地是怎样通过丝绸连接起来的。“对于中国而言,苏州丝绸就像一个交流媒介,可以代表中国和整个世界交流。”西门说,除了丝绸之外,他曾在印度拍摄渔网,尽管这些渔网已经在那儿存在了500多年了,在当地人们仍然叫这种渔网“中国渔网”,因为这种渔网是当年郑和下西洋时带过去的。

“时至今日,苏州独特的文化记忆仍然通过古典园林、书画艺术、器物习俗等等,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它的价值。”曹俊说,此次文献展不仅关乎艺术,更针对审美、生存、人与社会关系等问题,它能帮助观众进入一种特定的历史语境,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苏州的历史和文化。

张晴表示,此次文献展选择将展览场地放在不同的地方,就是为了让艺术主动融入生活。将历史文化的研究和现代诉求相结合,对文献进行有选择的展览,可以增添苏州市民对于城市的自豪感。苏州文献展办成后将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展现艺术美的地方,同样成为一个给大家带来教育意义的场所。

不仅如此,首届苏州文献展意在探讨通过“多重时间”打开苏州与另一种世界史的路径,以苏州为起点、以苏州为线索,建立起一种新型世界史视野。业内专家表示,通过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作为出发点,全面展示出苏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生动的场景,让苏州成为今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文化支点,这对于提升当今苏州城市地位、促进苏州整体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曹俊说,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可以立足苏州本土文化,融合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历程,重新认知渐被遗忘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努力打造本土性、国际性及学术性兼备的品牌展览,从具有影响力的历史纬度和文化高度积极提升苏州在当今国际上的城市形象。

另据张晴透露,苏州文献展将和“卡塞尔文献展”一样,一直办下去。 (吴迪 张珺 瞿妍)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