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马蹄印找到了!就在云龙山东坡路边。”昨天下午,市民胡先生打进本报热线,高兴地说起了云龙山边一处老景观被再次发现的事。
拆迁工地清理出“关公马蹄印”和“阿弥陀佛”等石刻
发现地点位于云龙山东坡上云东二道街彭城街道零障碍便民服务中心正对面的围墙后,现为拆迁后被建筑垃圾覆盖的工地。在现场,云龙山管理处负责人、文史爱好者岳凯正带着工人进行清理,在一块山体岩石上,已经清理出了两处大致呈半圆形的“关公马蹄印”和“阿弥陀佛”等石刻,以及一个直径约20厘米的圆形柱洞。“马蹄印”直径40多厘米,两处深浅不等,大小略有差异,看上去很像马蹄踏过留下的蹄印,但要大很多。“阿弥陀佛”石刻四字为阴文竖着排列,手写体,笔画都较宽,最细的笔画宽度约2厘米。“阿”字只在岩石上錾刻细线勾出字的轮廓,笔画没有向下开凿,“弥陀佛”三个字都正常凿刻,局部有砍砸过的痕迹,每个字宽度都在40多厘米,“佛”字的最后一笔竖画,凿刻的特别长,经测量约1米长。整体来看,“阿弥陀佛”四个字书写的比较有力,古意盎然。在“陀佛”两字中间偏右位置,还横着刻有很浅的三个小字“一六中”。
岳凯讲述了这次发现的经过。他介绍说,2014年1月14日,晚报曾刊登过《云龙山有“关公马蹄印” 拔剑泉边还有“马扒泉”》一文,这是当时农历马年《“扒一扒”徐州与马的缘分》追踪报道,文中提到“关公马蹄印”一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人看到过,现在已经消失。出于对地方文史资料的喜爱,他就开始留意此事。今年五一期间,他和朋友到云东二道街上的一家素食馆吃饭,无意间听饭店胡老板说起此事,并且说就在云东二道街路边,已经拆迁走的当地居民有知道具体位置的。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岳凯在胡老板的帮助下,找到了从小就住在云东二道街的邢先生。今年58岁的邢先生不仅圈出了“关公马蹄印”的大致位置,还表示小时候经常在马蹄印这儿玩耍,该处大约有三四个“马蹄印”,在马蹄印附近还有一块石碑,后来附近居民建房,都被埋到地下了。“小时候就听传说,那几个马蹄印是关公骑马路过留下的,原来住这一片的人都知道。”由于邢先生指认的“关公马蹄印”位置被建筑垃圾覆盖,岳凯找到了云龙山管理处副处长程建安和管理处开发科科长王京亮寻求帮助,两人对此事很热情,特别是王景亮上世纪六十年代也曾看到过“关公马蹄印”,还表示“关公马蹄印”是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那个地点名称叫“代笔亭”。听到“代笔亭”三个字,对徐州文史很了解的岳凯恍然大悟,难怪在很多资料中找不到“关公马蹄印”的记载。
“代笔亭”取北魏太武帝铁马鞭代笔写字之意
岳凯找到了多份提到“代笔亭”的资料。在《徐州胜迹》一书中,关于“代笔亭”有这样的记载:大磐石上“阿弥陀佛”四字相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用铁马鞭划出来的……大磐石上原有一座“代笔亭”,命名取铁马鞭代笔写字之意。亭中有座三尺多高的石碑,新中国成立后一次台风过境,亭子坍塌,未再重建。而亭中石碑在“文革”中已被砸碎。另外,《徐州胜迹》书中还列举了北宋词人贺铸的《和张谋甫游石佛山》:“览胜此徘徊,俯挥铁马鞭,顽石如陶坏,划成四大字……茫茫六百年,风雨生莓苔。”北宋文学家苏辙《魏佛狸歌》中这样写道:魏佛狸,饮泗水,黄金甲身铁马鞭。睥睨山川俯画地,画作西方佛名字……”(佛狸:拓跋焘的字)。这两段北宋文学家作品中提到的,都指出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铁马鞭刻划出“阿弥陀佛”的事。
尽管“阿弥陀佛”四字是否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铁鞭书写”,现在已经无法考证更多,但参照北宋时期贺铸、苏辙看到这四个字来推算,这处“阿弥陀佛”四字石刻也有千年历史了。刻的“一六中”字样,可能是文革时期的学生们留下的。至于石头上的“关公马蹄印”,岳凯认为,这显然只是个美好的传说,上面的圆形柱洞很可能是“代笔亭”留下的痕迹。“不管怎样,‘关公马蹄印’总算找到了。”(林刚 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