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南京紫金山脚下前湖水 传说是六朝太子长眠地

    

  万土衔来燕雀群。

  鉴面无波天一色,

  此中文藻似储君。

  《太子湖》

  —— 北宋·杨修之

  有人说,昭明太子萧统这一生有两个功绩最为显著:一是主持编纂了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汉字诗文总集《文选》,二是发现了陶渊明。不论是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生命的自觉”的古诗十九首,还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或是贾谊的《过秦论》、曹操的《短歌行》、荆轲的《易水寒》……萧统以独到的眼光,将他们及时保护,流传给世人。他挽救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文,也保留着不同阶级的思想和状态。萧统的《文选》对今人研究古代文学,留存了大量的史料。

  【渊源典故】

  太子湖,又叫燕雀湖、白荡湖,因为和玄武湖一个在钟山南麓,一个在钟山西侧,分别又被称作前湖和后湖。传说,南朝梁太子萧统才华横溢然而英年早逝,梁武帝将其葬于前湖岸边(近年考古证实陵墓在栖霞狮子冲),始称太子湖。萧统死后不久,有个太监觊觎其陪葬品而大胆盗墓,沿青溪出逃,在护城河朱雀航(今中华门内)上岸时,被数万只燕雀攻击引起骚动。燕雀护陵的消息传到宫里,梁武帝诏令整修萧统墓,又有数万只燕雀衔泥增土。因此,后人便称前湖为“燕雀湖”。

  古时燕雀湖占地面积很大,东临钟山脚下,南至今明故宫午门一带,西抵解放路,北达后宰门一带,周长约三十里。元末明初时,朱元璋为营建宫城,大规模地填塞燕雀湖。湖广势低,填湖工程十分浩大,朱元璋调集了几十万民工填湖。

  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南史》本传称“当时东宫有书籍三万卷,著名的才子都云集在这里,文学风气之鼎盛,是晋朝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作为太子,极富有同情心,性情纯孝仁厚。梁普通年间,由于战争爆发,京城粮价大涨。萧统就命令东宫的人员减衣缩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难民。他在主管军服事务时,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发给贫民。

  他召集许多文学家,集我国秦汉以来文章之大成,选编《文选》,涵盖了从先秦到梁代初叶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发展的轮廓。《文选》 所选中的作家,尽量避开玄言诗人,尽管萧统深受玄学影响,但在诗赋之上他正努力摆脱玄言诗的弊端, 同时这也为玄学向文学化转向提供了契机。昭明太子英年早逝,死后谥号为“昭明”,因此这部文选也被称为《昭明文选》。

  唐代以诗赋取士,《文选》就成为人们学习诗赋的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诗赋取士,《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流传。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而且在日本、韩国也曾一度成为士人科举的教科书。

  【今日探访】

  前有古城墙隔着,后方有水生植物园,今天的前湖像是一个老者,静静地坐卧在钟山南麓。虽然一眼就可以望得见对岸,厚重的历史却给人“浩大”之感。初春的季节,柳条刚开始抽芽,岸边三五成群,走过的是散步的人群。很多路过的年轻人都不知道这个湖是什么湖。

  正是梅花盛开的时节,在前往太子湖的路上,远远的看见湖畔一座朱红色建筑。孤零零的,依水傍山,甚是好看。地图上表明这里是“台想昭明”。2005年,中山陵园管理局在梅花山景区开挖80亩人工湖,取名燕雀湖,并在湖畔建筑“台想昭明”景点,以纪念这位为中国文学作出重要贡献的青年。

  昭明太子萧统酷爱读书,记忆力极强,本人的思想受儒释影响深远。他曾经读书、活动过的地方有许多处,单是南京地区的以萧统为名头的“读书台”就有2处。萧统出生时,他的父亲萧衍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南朝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定都建康。

  古玄圃在南朝梁时,是昭明太子的私人园林。他在这里建亭馆,凿善泉池。邀请各路文人泛舟湖上,并且在这里主持编选了《文选》。今天的玄武湖公园里还存留着玄圃的遗址,还有座小小的昭明纪念馆。

  千年的时间过去,功名利禄、皇室贵胄、金戈铁马,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纸上文字,包括昭明太子本人,也只能从书缝中寻找那些没有全部亡佚的故事。只有《昭明文选》在不断的研究、注释里变成了一门学问,超越了生死,连接了从古至今的精神世界。(张可)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