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刘科:我的南极日志

 

 刘科:我的南极日志(上)

 

【出片花】

【口导】欢迎收听《全景中国》节目,本期节目由江苏台为您制作,我是江苏台记者谢晶晶。历时158天、总航程约3万海里,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412号乘坐“雪龙”号返回上海。本次南极考察以多项突破性成果和开创性工作,在中国极地考察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27岁的博士生刘科全程参与本次科考。除了硕果累累的科研成果,刘科还带回了20多个G的图片,以及近万字的南极科考日志。今天的节目,翻开刘科的南极日志,首先请听上集。

 

 

【出录音 现场1

我宣布: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出发!(再见~)【压混】

 

【出录音 日志1

我是刘科,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2015级博士生,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的内陆队队员。从雪龙船乘坐KA-32直升机下船后……【减弱压混】

 

 

2015117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雪龙”号从上海起航,经停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后,开始逆时针环南极大陆航行。这时,昆仑队和格罗夫山队两支南极内陆考察队的成员则要从“雪龙”号下船,乘坐雪地车和雪橇,从中山站启程,向南极大陆最为艰险的核心区域进发。刘科正是昆仑队的队员。

 

【出录音 卸货】压混

初到南极就已经感受到极地考察的艰辛。抵达中山站后,刘科他们仅休整半天就投入到内陆考察前紧张的物资准备。刘科说,“到达现场时,基本上所有的雪橇都深埋在雪里。借助俄罗斯人的装甲车,大家才把雪橇拉了出来。”

 

【出录音 滚油桶】压混

滚油桶更是件力气活儿,“好几百桶航空燃油由直升机吊运过来后,要从网兜里一个个滚出来,难度很大,有时油桶在雪坑里打滑,需要4个人才能拉出来,每天都累到不洗脸不刷牙直接睡觉。”

 

 

茫茫冰雪大陆,多一个人的帮助就多一份力量,附近其他国家科考站的人员也纷纷过来帮忙。

 

【出录音 无国界】

我们中山站和俄罗斯的进步站离得很近,大概只有两公里远。互相帮助吧。虽然我们语言不通,但是通过打手势、比划,也可以正常交流。像我们的后勤保障、站区建设这块俄罗斯人都特别羡慕。我们经常和俄罗斯人开展一些友谊活动、比赛,他们也经常上我们中山站来作客。在南极关系都挺好,中山站附近还有个印度的站,也有印度人跟我们来往。【录音止】

 

 

201512151128分,内陆队出发仪式正式开始。

 

【出录音 现场2

现在,我以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领队的名义宣布:昆仑站队、格罗夫山队,出发!(鼓掌欢呼)【压混】

 

 

【出录音 日志2

秦为稼领队向内陆队颁发了队旗。大家各自倾诉完离别的话语,一碗碗壮行酒便端了上来,队员们一饮而尽,一起摔碗,这场面在《水浒传》里经常见到,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的塑料碗在雪地上都摔不破。之后,考察队员各自登上自己的雪地车,南极内陆队考察队正式踏上自己的征程。

 

1121中午,我们经过6天的颠簸行进到了距出发基地464公里处,在这里内陆昆仑队和格罗夫山队在此分别,我们要继续驱车800公里赶往昆仑站,而他们10人将在两天后到达格罗夫山地区进行地质考察和陨石搜集。格罗夫山地区是南极冰裂隙最多的地区,他们的路途虽不及我们遥远,但是危险性极高,格罗夫山队流行着一句话:“你踏出的每一步都将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步,但也可能是你人生的最后一步”。【录音止】

 

 

虽然南极内陆考察是在夏季,但内陆的气温也经常在-30℃以下。要穿10多斤重的衣服和雪地靴,低温低气压烧不开水、煮不成米饭,队员们挤在雪地车的后车厢里早上一起起床穿个衣服都困难,两个月不能洗澡清洁主要靠湿巾……如此艰苦的条件也决定了历来内陆考察队员都是男性。

 

【出录音 沧桑】

记者:好像每个人都很憔悴因为你们没办法刮胡子什么的是吧?

刘科:留胡子是有一定道理的。你一直要呼吸,水汽直接到脸上会很难受,湿冷,会感冒一直流鼻涕,就很疼。留胡子可能有防护作用吧(笑),(水汽)到胡子上就立马结成冰。

记者:所以每个人都留。

刘科:反正也懒得刮了,又没人看。【录音止】

 

 

【出录音 车轮声】压混

【出录音 日志3

1230抵达昆仑站。在路上奔波了15天,终于看到了中国在南极海拔最高的科考站——昆仑站。昆仑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3个科考站,位于“人类不可接近之极”Dome A地区,距离南极海拔最高点只有7公里左右。这里终年寒冷,平均气温为-58.5,夏季正午最高气温也不会高于-30。下午5点左右队员一起在昆仑站前合影,气温零下35左右,由于一路的适应,感觉-35也不算很冷,但是极低的气压让人完全不能呼吸。我想起了毕淑敏《雪原与星空之间》描述的低气压和缺氧的反应:“胸膛里吸进的好像不是空气,而是一种粘稠的金属,沉重而压抑。”此时此刻的感觉真的如此,我恨不得将自己的肺用快递寄回平原,让家人充满氧气再寄回来。【录音止】

 

【出录音 直升机1】压混

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建立有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我们中国先后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4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是全年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是夏季站。说起来1985年建成的长城站不算是一个真正的“南极站”,因为它所处南极半岛边缘的乔治王岛,还没有进入南极圈。中山站是我国第一个建在南极大陆的科考站,1989年建成。建成于2009年的昆仑站是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站,也是在南极海拔最高的科考站。

 

 

【出录音 最高】

这是在南极最高点Dome A拍的一张照片,就是昆仑站附近,海拔4093米。这里的4000米相当于我们青藏高原的5000米左右,因为没有植物,氧气会少一点。【录音止】

 

虽然近年来极限运动兴起,南极有越来越多的人到访,但有幸进入昆仑站的,至今也只有200人左右。

 

【出录音 昆仑2

去南极的人挺多的,但是去昆仑站的人很少。虽然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但是昆仑站的任务是09年之后才相继开展的,每年不超过30个人。【录音止】

 

 

刘科最重要的两项科考任务深冰芯钻探和雪坑采样都是在昆仑站完成的。

 

【出录音 日志4

201611,第一次进入冰芯房,深冰芯钻很是让我大开眼界,但是房间里的气味及其难闻,是钻孔液的味道。钻孔液是在深冰芯钻探时,为了防止因为冰层深处由于冰的压力作用合拢而加入到冰芯钻孔中的。我们用的钻孔液是醋酸丙脂,是一种极易挥发的有机物,刺激性极强,闻过以后就会咳嗽,呼吸道很难受,考察队配备了防毒面罩,防护眼镜。但是在南极海拔4000多米地方戴着防毒面具来呼吸,你可以想象有多难受。冰芯房的温度都在-40左右,再加上钻孔液“异样的芳香”,再困再累都让你异常清醒。【录音止】

 

 

13,刘科他们打出了第一支深冰芯,长3.69名参与打钻的队员和冰芯合了影,每个人都显得很兴奋。之后冰芯钻探开始两班轮换作业,顺利时一天可以打出30多米的冰芯。此次南极考察深冰芯钻探钻取冰芯351.5,使中国深冰芯的总长度累计达到654.5

 

【出录音 努力】

因为我们工作比较认真,一直在钻。中间吃饭的时候一个人在那操控着我们立马去吃饭,很快吃完再过去换另外一个人去吃,中间不间断。我们虽然说每天两班轮换,每个班8小时吧,比如我们早上8点开始,下午4点就可以换班,但我们经常到下午350的时候我们这一钻下去了但是我们会想这钻打完再换他们吧。我们经常早上8点一直干到下午6点,他们就从下午6点干到凌晨2点。【录音止】

 

 

也许再不疯狂就老了,也许是南极的极昼赶跑了困意,晚上6点结束冰芯钻探,刘科不知疲倦地继续从事他自己的科研项目:对昆仑站断面表层雪进行采样。

 

【出录音 雪坑2

刘科:我们把瓶子盖子拧开以后对着雪的墙壁,有时候雪很硬要一点一点打,把整个瓶子打满。

记者:徒手拍进去?

刘科:对。当时有个雪坑雪特别坚硬,手就拍肿了,采了70多个样。我们采雪样必须保证非常纯净、干净。因为手直接接触采样瓶,所以我们必须戴一次性的薄膜手套,它密度比较高,不会掉碎末,不会污染采样瓶。

记者:但是保温呢?

刘科:对,保温比较差,所以经常过一会儿手就会冻麻。一直干活其实有时候还挺热,就看你身体素质如何了(笑)。【录音止】

 

 

对于这些年轻的科考队员来说,不仅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更要有强大的内心。

 

【出录音 困难】

刚去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这工作特别的艰辛,有种想放弃的感觉。像我们有一个队员年纪比较小,93年的,一边干活一边抱怨:我怎么来到这个鬼地方啊,好想回家。他没哭但是说这话搞得我也很难受。负能量是可以互相影响的。老队员去过三四次四五次,最多一个队员去过11次,他们经验特别丰富,他们知道哪些可以克服、哪些可以坚持、哪些需要放弃,我们就经验不足呀。有一次我需要给太原理工大学的一个队员装一个温度链,小冰芯钻钻一个10的洞给他,但是钻到三四米就下不去,怎么都下不去,因为钻自重比较轻,南极表层的雪比较厚,那个钻钻不下去之后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办啊。我们在地表忙活了一两天还是不行就放弃了。后来我们就在我们采样的雪坑内部给他打一个洞。有些工作可能是第一次开展,老队员也没有接触过不知道怎么弄,我们就是在边执行边摸索,边发现新的方法。【录音止】

 

一次次宝贵的经验传递,一代代科考队员的前仆后继,科学才能永不停步。

 

 

【出录音 国际】

中国的南极考察起步相对较晚,80年代初才开始南极考察,以后还有很多路要走。国际上像法国、日本、俄罗斯已经钻了大概3000多米的冰芯了。【录音止】

 

刘科说俄罗斯东方站3300的深冰芯恢复了过去42万年来的气候和大气变化,中国昆仑站的深冰芯则有可能记录到过去80-100万年左右的气候变化,这将为人类研究气候变化、预测未来提供极为重要的依据。

 

 

【出录音 直升机2】压混

【出录音 日志5

2016121,昆仑站的科考全部结束了。

 

130,考察队即将到达泰山站,此时格罗夫山队已经达到泰山站了。在内陆昆仑站这一个月里,除了在800公里和600公里见到两只贼鸥外,我们没有见到任何生命迹象。

 

131,本是在泰山站休整的日子,这一天,考察队遇到了此次考察最恶劣的天气——暴风雪。所有计划的任务全部无法实施,能见度不足10,一出去的瞬间就会被雪“洗一次脸”。

 

27,农历大年三十,今天在国内的大家可能忙着贴春联,包饺子,准备新年的到来,这一天我们依然在路途上奔波,但大家的心情都很愉快,很快就要到达中山站了。下午两点多,考察队到达了内陆出发基地。我们简单拿了几件衣服,就乘坐直升机返回中山站,到了站区直奔澡堂,你可能无法理解两个月没有洗澡的人来到浴室的激动,感觉这是人生中洗得最爽的一个澡。【录音止】

 

 

科考的艰辛暂告一段落,38刘科终于再度登上“雪龙”号,开始了愉快的返程。返航途中有什么样的考验在等待着他们,奇妙南极大陆哪些珍贵而绮丽的影像一次次惊喜了他们的双眼,请您继续收听《刘科:我的南极日志(下集)》。

 

 

 

 

刘科:我的南极日志(下)

 

【出片花】

【口导】欢迎收听《全景中国》节目,本期节目由江苏台为您制作,我是江苏台记者谢晶晶。历时158天、总航程约3万海里,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412号乘坐“雪龙”号返回上海。本次南极考察刷新了多项中国南极科考的第一次。在上一次的节目中,全程参与本次科考、南京大学27岁的博士生刘科用近万字的南极日志记录了年轻的中国科考队员一次次挑战人类极限,用智慧、勇气和毅力完成南极科考任务的故事。登上“雪龙”号破冰船,愉快的返航途中又有什么样的考验在等待着他们,今天的节目,请继续收听《刘科:我的南极日志(下集)》。

 

 

【出录音 雪龙】

刘科:雪龙船这么大,内部设施还挺好,住宿环境什么都挺先进的。算得上是一艘比较先进的极地科考船吧。

记者:破冰的时候你们在船上什么感觉?

刘科:破冰的时候感觉不是太明显。雪龙船破冰更多靠的是船头的自重把冰压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厚的冰很结实的。雪龙船不是核动力破冰船马力非常足的那种,破冰更多是靠船头自重,破冰能力大概能破12左右的冰,12以上可能破起来会非常困难,当然也能破一点。【录音止】

 

 

“雪龙”号西行到澳大利亚的戴维斯考察站,帮助澳大利亚将一些物资运回国并接送了两名澳大利亚的考察队员。314,“雪龙”号驶进了西风带南印度洋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在这里的海湾躲避风浪。南纬45度~60度附近,常年西风不断,气旋频繁,风大浪高,气候恶劣,平时最小的风力大约78级,大多时候都达到1012级。这里就是著名的“魔鬼西风带”。

 

【出录音 西风带】

刘科:这是在西风带时候的照片,这个浪明显可以看出来非常高。

记者:哦已经扑到船上。

刘科:这个浪估计有七八米高吧,“雪龙”号的甲板非常高的。

记者:浪大的话应该很颠吧?

刘科:对,晃得特别厉害,晕船晕一天吃不下饭,吃一次饭吐好几次。【录音止】

 

 

虽然晕船的滋味不好受,但是说起到“世界遗产”赫德岛避风,刘科还是觉得非常难忘。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距南极洲约1700公里,作为亚南极唯一的活火山群岛,这两个岛屿打开了“地球心底之窗”,为人类提供了观察正在进行的地貌变化过程和冰河运动的机会。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保留了世界罕见的早期岛屿生态系统,它从未受到过来自本生态系统外的生物影响,也没有受到过人类的影响。

 

【出录音 日志6

331晚,晴,大洋上星空清晰可见,我和几位队员一起来到雪龙号甲板上看星云,由于雪龙号现在还在南半球,我们可以看到和北半球不一样的银河,如南十字座,猎户座,天蝎座,半人马座、大麦哲伦星云等。此外这些星座中一些耳熟能详的星体也是第一次在天空中看到,比如天蝎座中的火星、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天狼星、老人星、木星、土星等。几天后我们就要穿越赤道进入北半球,我一直在甲板上等到天蝎座的尾巴完全露出海面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宿舍。【录音止】

 

既然去了南极,当然会很期待看到神秘莫测的极光。

 

【出录音 极光】

刘科:极夜的时候极光会比较明显,但我们准备走的时候已经慢慢地开始有黑夜了。这个极光比较弱一点,因为天不够黑。

记者:这是在中山站那边拍的吗?

刘科:对,中山站。当时可能可以看到太阳的余光。

记者:这个拍出来是不是要比眼睛看得要清楚?

刘科:对,这个你比较专业。因为极光比较弱,拍的时候要长时间曝光,拍出来比看到的更漂亮。

记者:哇有没有许愿?(笑)还是很美的……【录音止】

 

 

 

在中山站附近,除了不期而遇的极光,还有时不时到访的呆萌企鹅。不过可不要觉得抱着企鹅合个影是一件很萌的事情,刘科告诉我,在南极,和任何动物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出录音 企鹅】

我们给企鹅拍照都是在企鹅的5之外,不打扰企鹅的生存。因为据说企鹅的胆子很小。如果你抱企鹅,企鹅受惊以后它就长不胖,冬季脂肪积累不够可能就会冻死。【录音止】

 

 

【出录音 海浪海豹】压混

南极是地球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南极是地球的共同财富,也需要全人类共同来爱护。1959121美国、前苏联、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签订《南极条约》,1961623日正式执行。198368日中国加入《南极条约》,1985107日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

 

【出录音 环保】

刘科:我们的垃圾都放进专门的集装箱统一带回国处理,没有在那里留下任何垃圾。《南极条约》规定尽可能保护南极本地环境的原始状态,破坏的区域我们要尽可能地修复,使它恢复之前的状态。

记者:那你们在国内的科考是不是也很注意这方面?

刘科:在西藏拉练的时候垃圾都装我们自己包里边带回来,所以我也希望中国的游客能够保护我们中国的环境。不仅在国外,在国内更要身体力行。【录音止】

 

 

412上午“雪龙”号抵达了上海港,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圆满结束。历时158天,“雪龙”号行驶3万多海里,完成了逆时针绕南极航行,刷新了最南纬度的航行记录,4次安全穿越“魔鬼西风带”,首次在赫德岛避风。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完成了穿越极点抵达中山站,降落泰山站,飞抵昆仑站的航行,标志着我国南极考察开始迈入“航空时代”。南大洋调查迎来历次考察中作业范围最大、测线最长、内容最系统、样品和数据质量较高的一次作业;昆仑站正式实现人员入住使用,深冰芯钻探钻取冰芯351.5,创造单季进尺新纪录;在格罗夫山新收获陨石630块;我国自主研制的极地全地形车首次亮相南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之后,中国第5个考察站将正式选址在南极的罗斯海。本次科考期间,考察队深入南极罗斯海区域,圆满完成为新站优化选址工作。目前第32次南极考察队中的33名越冬队员仍然坚守在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开始了漫长的越冬生活,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他们将开展气象、生态、极光等项目的科学观测研究及后勤保障工作。

 

 

参与完成深冰芯钻探,采集了4套雪坑样品、124组中山站至昆仑站断面表层雪样品、两支浅雪芯以及其他雪冰样品等共计16箱……接下来刘科最要紧的任务就是争分夺秒、尽快把历尽千辛万苦从南极大陆带回来的珍贵样品转化为科研成果。

 

在很多人眼中,登上南极大陆和攀登珠峰一样,是挑战自我极限、登上人生巅峰,可以视作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写完《南极日志》,刘科觉得眼前的世界,一扇扇未知的大门,即将打开。

 

【出录音 巅峰】

刘科:我虽然没登过珠峰,但是我希望有机会可以去登一次。算是人生的挑战吧,不能说是终极目标。因为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人类去探索。我们中国在探险这块历史上啊包括帆船时代啊,我们都做的少了一点,希望我们中国人之后能够越来越多地探索世界每一个角落,发现更多的科学问题。

记者:走到世界的尽头。

刘科:对。去了南极感觉就是如果你能够抗得过南极这些艰苦,别的没有什么苦你吃不了的。

记者:(笑)所以现在珠峰也敢想了。

刘科:对,敢想了。其实也没那么难。没有人类做不到的事儿。【录音止】

 

 

您刚刚听到的是由江苏台为您制作的《刘科:我的南极日志(下集)》,记者晶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