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用一本书还原一座城——访《南京城市史》作者薛冰

 

欢迎收听全景中国节目,本期节目由江苏台为您制作,我是江苏台主持人陈静。今天节目要跟各位分享的是我对南京作家,文史学者薛冰先生的专访。最近薛冰先生出版了新书《南京城市史》,这是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全面阐述南京城市发展历程的专著。南京市民对薛冰先生并不陌生,因为对于南京城市的建设,历史文化的保护,南京人常常能听到他的鼓与呼。访问中薛冰告诉我,这本《南京城市史》的写作,起因就是为了给南京的城市规划部门,提供一个历史文化读本,以做决策参考。

   

 

                                                                                                                                       

【出录音】

他们当时领导就讲到这样一个问题,就说南京这样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很多,但是这个城市到底哪一块是比较重要,这一块一块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我们搞规划专业是不知道的,他学的是这个城市,交通怎么规划,建筑怎么规划,商业区怎么规划,居民区怎么规划,他们学的是这样技术性的东西,文化上的东西他们就不了解。当时就问我说有没有可能来把这个理一理。【录音止】

 

花了一年多时间,薛冰为南京市规划局理出了一个读本,就是后来的这本《南京城市史》。

薛冰先生是个老南京,他甚至有个绰号叫薛城南,因为十多年来他几乎跑遍了南京城南的大街小巷。南京的城南是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居民区,被认为是南京城市的根,南京文化的魂。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老城改造中,南京城南的一些历史街巷被拆毁,这让薛冰很痛心。

【出录音】剪子巷拆迁的时候是1996年春天,那个时候全南京城轰动呀,就看着那个抓斗啊,把院墙扯开来,看到里面的房子,两层楼的,整整齐齐,漂亮得不得了,很多人在那儿拍照片。那个都是清代的房子呀。【录音止】

 

为了保护南京老城南的历史街区,薛冰多次和南京的一些专家学者联名上书呼吁。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南京的城市建设,对南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薛冰有了更多思考。于是他对南京的书写,不仅有历史的厚度还有了现实的温度。

 

【出录音】经常有人说你这个里面感性的成份很多 ,也不光是去说历史的掌故,而是说了现实的观感。我当时有一个 强烈的感觉就是说,我们这一代人对这个城市到底有什么样的诉求,什么样的表达, 我们希望这个城市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录音止】

 

 

《南京城市史》是薛冰写南京的第11本书。之前他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文体写过南京,最开始写的是小说,而促使他要去深入了解南京的,正是出于写小说的需要。

 

【出录音】

80年代的时候写小说, 当时的说法叫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小说也是以南京为故事发生的场景? )对对,都是以南京为背景的,那么我要对它有了解,我的了解应该比一般人比一般读者要更深入更广泛一点,所以那个时候有意识地,有一个假期有一个空闲的时候基本就在城里跑。我说城南那些大街小巷我都跑过,这个话一点都不夸张的。【录音止】

 

不仅是城南,薛冰几乎在南京所有有代表性的街区都待过,或者是在那儿生活或者是在那儿工作,这些经历让他对南京有真实的触感,这也成为他做南京城市文化研究的一个独特优势。最近他计划为南京的报纸写一组文章,说的就是他待过的南京的这些地方。

 

【出录音】            

 

我两岁到南京就住在热河路,我的外婆在热河路上开了一个酒店,下关那个时候是水陆码头呀,所有进出南京的人都要从这里过。我在下关热河路的时候住的是一个商业建筑,厅堂很大,小孩子在里面跑啊哄啊都没关系。到了石鼓路的时候住的是一个大户人家的传统建筑。到了新街口的时候住的是张治中家原来的小洋楼,就让我对民国建筑也开始有认识。到了80年代初的时候,在夫子庙的青云楼的二楼,在那儿待一年,夫子庙这一片就跑得很熟。所以我说我搞这个,有这个基础嘛,就真的因为我在南京城的很多位置上都待过,这个感受是不一样的。【录音止】

 

除此之外,薛冰说他还是对有关南京的文献资料搜集最多的人。在这些文字的帮助下,他一点点拼贴出了南京的完整画面,从古到今,南京城沧海桑田的变化在薛冰的脑子里日渐清晰。

 

【出录音】

就我家里面关于南京的历史文献大概有五六千种,现在很多东西在网上都可以看到,有电子文本,当时没有嘛。你就得去找到这本书你才能看到这个内容。第二个方面比较重要的就是要搜集有关南京的历史文献,就包括具体的第一手的资料,你比如说50年代初的时候,开始整治秦淮河,目的是什么呢?它不是污染的问题,因为它作为城市的交通干道,这个河淤塞了,运输船走不通,就必须要来整治,这一批原始的文件都在我那里。(这是从哪里找来的?)这个我就是在旧书市场上,它应该是建设局里面流出来的呀。比如还有是有些人的手稿呀,关于地方文化的,像这样的东西,我们当时看到都把它买下来。很多的资料有的时候就是一张纸,但是这一张纸正好就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个真的是好像织一个网,一开始就是一条线两条线,慢慢就像搭积木一样一点一点搭起来,在搭的过程中我就明确知道自己少哪一块。这个工作确实做起来是非常艰难,但是一旦你又把一块拼上去的时候,你就感觉非常高兴。【录音止】

 

在这个拼贴的过程中,薛冰也对南京的历史进行适度的猜想和假设,提出一些假说。比如南京的秦淮河,现在所有人来到南京,乘着画舫在秦淮河上游览,看到秦淮河窄窄的,只有20多米宽,而据薛冰考证,在六朝时期的秦淮河是波澜壮阔的,有100多米宽,那个时候的南京人都直接从这里坐船去外地做生意。后来薛冰的这个判断被新的考古发现所证实。

《南京城市史》全书37万字,分上下两编,上编写的是古代南京的成长史,从远古写到清代,下编写的是现当代南京的发展史,从民国一直写到21世纪的今天。薛冰在书中交代,其实历史上有关南京的书就非常多,从六朝建都开始就一直有人在为南京立传,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但是这些前人留下的文字也有让薛冰觉得遗憾的地方,比如有重官轻民的倾向,重政治轻经济,重不足500年的建都史,而对于长达2000年的非建都史关注不够,对普通民众生活环境的探索不够等等。这些都是薛冰特别关心的。比如对于南京的老城南,薛冰关心这里的居民自古以来怎么生活,是做生意还是从事手工业。事实上,除了这些,南京的城南一直以来还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科举考场,每年有2万人在这里考试,这对南京的经济文化都影响巨大。

 

【出录音】

 

那么这个2万人到南京来考科举, 当时交通不方便,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他基本上就待在南京了,他在南京过半年,衣食住行,为什么夫子庙的茶点它要做得比较精致呢,因为这帮人,文人么,你做得又大又粗的,他不喜欢嘛,比如说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讲,说南京的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这个南京人很骄傲,因为这个菜佣酒保他经常接待的都是外地的读书人,这个就影响到整个,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文化上就整个地影响到南京的民风。【录音止】

 

薛冰认为决定一座城市发展的,有政治因素,还有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尤其是城市的基本居民,是城市得以保持其延续性的重要力量。南京人,大萝卜的名声在外,这说的是南京人的朴实和宽容。南京人的宽容和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有关。再深究下去,薛冰认为还和南京是一个有海洋文化传统的城市有关,在中国的四大古都中,只有南京有这个特点。

 

【出录音】

 

西方人讲起来你们中国人是内陆国家,我们是海洋国家,所以我们很开放,你们很保守。但是这个结论对南京来说是不对的,不准确的。南京从一开始,在东吴的时候它就组织了远洋的船队,比如到辽东半岛,到东南亚,到台湾,大陆和台湾最早的联系,就是东吴派了船队到台湾去。【录音止】

 

南京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它的丰富和伟大很难简单概括。薛冰说他也没想到他会来为南京写一部城市史,他并不是城市建设和历史考古的专家,要用一本书来辩疑解难,总结近事,也非常不容易,但是历史从来就是叙述者的历史,每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人,也就都可以贡献自己的记录,表达个人的评判。不过薛冰在书中说,他也有一点小小的野心,就是希望他的这本书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书中的某些假说和预见,将来能被考古发掘、研究成果或者是城市发展的现实所证明。

 

好,以上各位听到的是由江苏台为您制作的《用一本书还原一座城——访《南京城市史》作者薛冰》,我是陈静,感谢收听,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