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在南京博物院感受“和•合”之美(下)

 

 

【出片花】

【口导】欢迎收听《全景中国》节目,本期节目由江苏台为您制作,我是江苏台记者谢晶晶。南京博物院年度大展“和•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之道”简称“和•合”展正在南博展出,展览从20151226号开始,到2016420号结束,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展现和谐之美。在上一次的节目中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和•合”之美,更多展览背后的故事,请继续收听《在南京博物院感受“和•合”之美(下集)》

 

 

【出录音 国宝】

记者:这个是河南博物院的,这个是我们院的,应该是镇院之宝。

田甜:对,这两个都是……【减弱压混】

田甜,87年生人,来南京博物院工作也就五六年的时间。第一次见到田甜,很难相信眼前这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就是南京博物院年度大展的策展人。

【出录音 田甜】

田甜:展览内容的策划、文物的挑选、展览设计与施工的配合、点交文物借文物跟河南博物院借文物,这也不是我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需要各部门的配合。这个展览规模也是很大的,每个展览都需要一个展览团队,我觉得团队是很重要的。

记者:你为这个展览忙了多久呀?

田甜:从前期策划到展览实施出来有一年多的时间。【录音止】

 

 

“和•合”展展出文物250多件(套),其中一级文物50多件。除南京博物院院藏文物外,还从河南博物院借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多件青铜重器。田甜说与南博各个库房协调时间点交文物就非常耗时间。想想要从南博40多万件藏品中挑选出展品,我脑子里蹦出四个字:大海捞针。

【出录音 挑选】

记者:从海量的文物中挑出来好难的感觉啊(笑)。因为你们家东西特别多嘛(笑),南博的文物又那么多。

田甜:(笑)对。

记者:先看图片吗?从图片中筛选是这样子吗?

田甜:对,从藏品库房的信息中去挑选,选取与我们的主题相契合,文物的品相、工艺上比较好的,然后再组合在一起。

记者:本身文物的分类应该是按材质和年代来分的,但是你是按主题来挑,所以你得自己人工来进行。所以你只能一个一个品类看过来,哎这个我可能可以用到。那光这些筛选的过程你看了多久?

田甜:这个就要好久了。我们文物的筛选不停地在修改,应该有半年的时间。【录音止】

 

 

    一场年度大展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田甜再三强调团队的重要,任何一个展览背后都需要多个部门的相互配合。

【出录音 团队】

比如说文创部,他们会对哪些东西好可以开发文创产品提很多意见;社会服务部在一线与观众交流,所以他们很清楚哪些展览、文物观众可能会喜欢。你要把你的展览身段放低到大家能接受,不能高高在上的这个展览做成多高大上,一定要是观众能接受的展览。还有典藏部他们也会提供一些展览的文物的信息,他们会告诉你这个文物还不错,你可以去选择。【录音止】

 

 

“和•合”展要求用文物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关系,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合相成、吉祥和谐、圆满幸福的关系与理念。这样宏大的主题对任何一个策展人来说都是一次艰巨的挑战。田甜说每次接到一个策展任务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潜心钻研、苦读恶补之余,还要应对繁如牛毛的日常琐碎。“和•合”展办下来,真有一种涅槃重生的感觉。

【出录音 痛并快乐着】

    痛并快乐着吧。展览结束你看到观众进来看,听到他们讲一句“很好玩”或者“很好看”,就觉得很开心,觉得这段时间忙得辛苦都很值得。【录音止】

 

 

【出录音 观众】

观众1:第一次来吧,这里好多东西都是课本上的,小学美术课本里有。

观众2:对我们而言主要是科普嘛。

观众3:这个展览本身也是比较高大上的。

观众4:文化气息比较浓郁,更加集中一点吧,道具组合在一起也挺有特点的。“花好月圆”做得挺不错,看上去感觉很美吧。

观众5:今天我是一个人过来的,特别希望下一次可以跟父母一起来。

观众4:每次有外地的朋友过来,首先推荐带他来南博,有一个“和•合”应该是要去一下的。

观众6(英文):是的太美了,博物馆里特别美的一块区域,太棒了!【录音止】

 

 

    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对“和•合”最多的评价就是一个字“美”。展览第三部分“和和美美”布置的7组文化景观,用一组文物来讲述中国故事,配以多媒体的巧妙应用,将陈列艺术之美发挥到极致。在展厅任何一个角落,“四季牧歌”场景中飘出的悠扬音乐始终萦绕在耳边。田甜:

【出录音 四季牧歌】

田甜:“四季牧歌”有牧童老牛,有四季的变换,体现的是古人或者说文人对和平闲适生活的一种追求、一种情怀。我们下面的这幅画,配合这幅画上面我们做了这样一个动画,依次对应春夏秋冬,四幅画对应四个动画场景,提取上面的素材、画面。

记者:那个牛是从四季一路走过来的(笑)。

田甜:对,从春一路走到冬,就很好玩。

记者:这边几件瓷器也是“四季牧歌”的主题。

田甜:也是,上面都是有牧童骑着老牛的画面。

记者:这样就更丰富一些了。

田甜:对,围绕主题,从器物材质上面更丰富了,有书画的,也有瓷器的。【录音止】

 

 

    清末民初的红木雕如意云纹圆台、圆凳,配上现代插花艺术,是夜晚庭院全家围坐的“花好月圆”。背后“四季牧歌”投射在墙上的圆形画面,不正是天上金黄的圆月吗?南京博物院陈列艺术研究所所长陈同乐说,让观众感受到中式园林之美,正是“和•合”展陈列设计的用意。

【出录音 陈-园林】

当成一个园林来打造的。有对联吧,有匾额吧,有亭、台、楼、阁、榭,一个很丰富的展览。中国人看展览,其实就是用逛园林的方式来看展览。让观众在这个展厅里走的时候感觉很舒适,色调也是很柔和的,所有的展品摆放也是很精致的,考虑得非常成熟。除了放在柜子里的,还有在柜子外头的。人家说你怎么敢把文物放在外头,我就想通过这个展览让观众体验一下人与展品也应该是和谐的。【录音止】

 

 

不仅把文物从展柜里拿出来,还搭建成场景,让观众进入场景拍照,和文物零距离接触,这就是“和•合”展最后一个场景“全家福”。

【出录音 陈-全家福】

你拍个全家福,带回去,哦以前是这样有个中堂、有对联、有案几,案几上摆什么,为什么要摆瓶子“平平安安”,这都有说法的。我们这些红木椅子、红木凳子,一般观众坐不坏的。(所有的摆设是文物吗?)是文物啊。【录音止】

请工作人员拍好照,扫描二维码,打印生成南博明信片,盖上“和•合”展纪念章,再到民国馆投递出去,为一天的南博之旅画下一个完美的句点。这样贴心的互动设计,特别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陈同乐所长告诉我,作为全国最早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之一,南京博物院免门票已有10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走进博物馆,现在南博近7成观众是年轻人。

【出录音 陈-门槛】

我们现在的国策是免费开放,观众就感觉这个地方是可以去的,对他讲起来没有门槛。我们以前是设了门槛的,一是门票的门槛,第二个就是我们专业上的门槛。以前的博物馆啊专家写本子、专家做设计、专家评论、专家审定、专家做,就是给专家看的。现在没有这个门槛了,你看现在所有的博物馆都有互动,就是跟老百姓跟观众一起来做展览。观众的需求就是我们博物馆的需求。这是一个。第二个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以前的观众是团队来的、老师带来的,一个团一个团的,这就有点像你到法国卢浮宫门口你看,一个中国导游举个旗子,告诉所有的游客几点进去,几点必须出来啊,进去转一圈,在哪几个馆,看三件文物看完就出来。现在你到我们博物院来看看,三五知己,一家三口,细细观慢慢品,就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不是那种赶景点。你看我们好多观众一进来就呆上大半天,一天!【录音止】

 

 

从一个封闭的学术机构到敞开大门的公共文化设施,博物馆在变,观众也在变。陈同乐把改革开放30多年来观众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出录音 陈-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观众走近博物馆,靠近的近,当时他们还没敢进来。第二个10年观众走进博物馆,进出的进,走进博物馆了。第三个阶段就是现在这个时代,观众走尽博物馆,穷尽的尽,观众不光是要看你的展览,知道你怎么工作,文物是怎么保护的,藏品在库里是怎么样的,博物馆所有的事情观众都感兴趣。去年518我们预约了一些观众来我们的库房参观,观众非常感兴趣。观众要参与你的展览策划,你看我们这个猴展,社会的藏家也来参与,你的展品也可以拿来跟我们一起做展览。你看今天的观众跟以前的观众确实是不能比的。这个博物馆不是我们的博物馆,是观众的博物馆,是大家的博物馆。【录音止】

 

 

您刚刚听到的是由江苏台为您制作的《在南京博物院感受“和•合”之美(下集)》,记者晶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