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南大偶遇诺贝尔

 

口导:欢迎收听《全景中国》节目,本期节目由江苏台为您制作,我是江苏台记者谢晶晶。前不久,中国政府向来自21个国家的50名外国专家颁发了2015中国政府“友谊奖”200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是其中的一位。2011年,勒克莱齐奥加盟南京大学,成为中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起勒克莱齐奥开始在南大长期授课,今年还成为导师,跨学科指导5名非文学专业本科生研读世界文学。勒克莱齐奥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他1967年就到访中国,在将近半个世纪里,浏览过广东的田园风光;住过上海的和平饭店;7年前的冬天到北京领文学奖时,因为穿着一双凉鞋而感冒发烧;3年前因为参加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错过了法国总统大选回国投票。今天的节目,和我一起前往南京大学,遇见勒克莱齐奥。

 

 

【出录音 课堂】英文压混

  从乐府、唐诗到现代诗歌,读的是李白杜甫辛弃疾,讲课的却是一个法国人。在一堂关于诗歌的全校公共选修课上,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正讲到个人非常喜爱的唐代诗人李白的《山中问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但是显然同学们对于“There is another world, not human.”这样的英文翻译不是那么满意。

 

 

【出录音 课间】英文压混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大三男生蒋元秋下节课要给大家讲王昌龄的《闺怨》,课间休息他跑上讲台和勒克莱齐奥讨论了许久。蒋元秋:

【出录音 元秋1

中国诗讲平仄嘛英语没这个东西,翻过去肯定就不一样了。我首先是想要什么结构,诗有诗节,(原文)格律诗很严格,这首诗四个句子长短一样,你至少保证(译文)长短差不多吧首先。然后保证偶数句押一下韵……我为了押韵添了一点东西吧,说明一下。【录音止】

 

 

今年勒克莱齐奥跨专业收徒,带了5名非文学专业本科生,蒋元秋就是其中之一。这得益于南京大学独创的“本科生驻院研修项目”,作为“南京大学本科生学术研修计划”的首个项目,推行“导师+小组”的模式,鼓励学生跨学科选导师。每名导师指导不超过5名学生的学习小组,开展定期交流和讨论。勒克莱齐奥:

【出录音 导师】中英文压混

5个学生分别来自环境科学、心理学、历史、哲学和社会学。这次跨学科的尝试非常好,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需要相互补充、平衡,这方面我认为南京大学树立了榜样,值得在全世界推广。【录音止】

 

 

蒋元秋大一天文系,大二转到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南京大学自由的学术氛围为蒋元秋这样的学生转专业提供了可能。勒克莱齐奥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教过15年的书,在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也曾长期授课,他说中国的年轻人比美国学生用功、比韩国学生大胆,比如蒋元秋理科生严谨的逻辑和广博的知识面就让他印象十分深刻。而跟着当今法国文学代表人物之一研究世界文学,对20岁的蒋元秋来说,人生未来的方向又多了一种可能。勒克莱齐奥亲自为5名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每两周一次的读书分享会让蒋元秋乐在其中。

【出录音 元秋2

每两周都要去讨论一本书的话肯定每两周就要读一本书,两年下来应该能读很多书。对这个有很强的兴趣就觉得看书就已经很高兴了。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个文本的话会有不同的收获吧。【录音止】

 

 

【出录音 讨论】法语压混

  12月的南京正值寒冬,周末的夜晚,勒克莱齐奥的办公室里暖意融融,这是本学期5个学生和勒克莱齐奥的最后一次读书会。历史系大二男生叶梓涛正在用法语阐述现代民主社会的价值。高中毕业于厦门外国语学校的他是5个学生中唯一有法语基础的。叶梓涛:

【出录音 叶梓涛】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一种不真实感,你觉得很难以想象说和一个诺奖得主在面对面交谈。但是久了就习惯了,因为他其实挺亲切的,有时候也会幽默一下,整个气氛还是挺轻松的。他总会发散和引申到一些跟文本没有太大关系的事物上,世界观,他也问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想法。并没有说知识上的收获很大很大,但主要就是接触的人、接触的视野,得到了一个提高我觉得就挺好。【录音止】

 

 

很快勒克莱齐奥就将离开中国,前往日本、美国、欧洲,再次回到南大校园得是明年的9月了。对这520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说,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段师徒缘分有点像一场奇遇;对勒克莱齐奥来说,和不同专业的同学们教学相长,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出录音 评价】中英文压混

你们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小组。张怀远和肖婷都有哲学方面的专业背景,廖卫一的表达像诗一样感性,叶梓涛对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蒋元秋诗歌功底扎实。我非常欣赏你们学科背景的多样性,以及兼收并蓄的头脑。中国学生知识面广,兴趣广泛,大学的本质在你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非常祝贺大家。【录音止】

 

 

  读书会告一段落,同学们簇拥着勒克莱齐奥,请他为每一个人写一句祝福。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3年前在南大校园第一次见到勒克莱齐奥先生的情形。

【出录音 三行诗1

勒克莱齐奥:……(法语)

翻译:啊,因为这本书的名字“偶遇”,美丽的邂逅正是他今天三行诗想表达的一个主题……【减弱压混】

 

 

  2012年的初夏,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前夕,勒克莱齐奥先生受邀为南大学子做一场名为《论文学的普遍性》的讲座。讲座开始之前的媒体见面会上,听闻先生喜爱诗歌,我现场请他用三行诗的形式,来表达此刻在南京大学的感受。看到我带来的他刚在中国出版发行的小说《偶遇》,勒克莱齐奥先生眼睛一亮,笑着说“偶遇”这两个字正代表了他此时此刻的心情。

【出录音 三行诗2

翻译:法文是……(法语)校园里玫瑰色的桂叶,下面一行是……(法语)为了新的世纪,……(法语)和美丽相遇。【录音止】

   在《偶遇》扉页上亲笔写下三行诗,先生还特地写下了我名字中的汉字“晶”。

【出录音 名字】

记者:是水晶的意思。

勒克莱齐奥:看起来好像月亮,但又不是月亮。

记者:是3个太阳,水晶的晶。

勒克莱齐奥:啊,3个太阳啊……【减弱压混】

 

 

    有趣的是勒克莱齐奥先生写的“晶”字是倒过来的,上面两个日,下面一个日,好像一张表情囧囧的脸。先生还批注了一行英文:3 sun, more than we need!意思就是3个太阳,比我们需要的更多。

    3年后,还是在小说《偶遇》的空白页,勒克莱齐奥先生再次写下汉字“晶”,笑着说这次一定要写对。

【出录音 友谊】

勒克莱齐奥:这次我一定要写对。

记者:是吗?不过我倒是挺喜欢您3年前写的,很有趣。

勒克莱齐奥:(写字的声音)这是“友谊”。【录音止】

 

 

3个太阳,上面一个,下面两个,细细端详,老先生脸上浮现出笑容,似乎挺满意。接着他一笔一划又写了两个汉字——“友谊”。前不久勒克莱齐奥获得了2015中国政府“友谊奖”。中国政府“友谊奖”是1991年由国务院授权国家外专局正式成立。今年共有来自21个国家的50名外国专家获得“友谊奖”。勒克莱齐奥说“友谊”二字正是对他和中国之间最好的概括。

【出录音 中国】中英文压混

我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很想来中国了。当时法国刚刚在中国设立大使馆,中法两国刚建立外交关系,我想来中国执教但是没有成功,后来去了泰国,这就是我和中国友谊的开始。【录音止】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的一句话概括了勒克莱齐奥的成长传奇:“在毛里求斯和尼日利亚度过童年,在法国尼斯度过青少年时代,游走在南北美洲和非洲,他是属于所有大洲的孩子。”作为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勒克莱齐奥对中国一直有着莫名深厚的情结,他曾说“阅读中国文学,鉴赏中国的京剧和国画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喜欢唐诗,深受道家文化吸引,又迷上了《墨子》;他爱看莫言和毕飞宇的小说,对老舍尤为推崇,为老舍作品《四世同堂》的法译本写过序。

2008年,勒克莱齐奥因为“将多元文化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的冒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勒克莱齐奥:

【出录音 诺贝尔】中英文压混

对作家来说诺贝尔文学奖当然非常重要,鼓励作家继续写作。作家是很孤独的,获奖之后很多朋友和追随者随之而来,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荣誉和满足,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不能再随便犯傻,时刻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对我来说也真是不容易。【录音止】

 

 

常听作家抱怨成名后社会事务缠身无法保持文学创作的连贯性,勒克莱齐奥却说他一直都没有中断写作。他形容自己的日常生活也就是备备课,走走路,骑骑车,写写小说。他说在南大教书的日子,关于南京的点点滴滴,有一天也要装进书里。

【出录音 南京】中英文压混

南京人很有幽默感,南京口音是不大好懂,特别是出租车司机没有平翘舌这一点很困扰我。成为南大的一员非常自豪。在南京大学教书能够让我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学、文化,中国人的心态,在欧美的时候了解到的中国不是那么正宗和地道。南京是个好地方,给了我很多灵感,可以感受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录音止】

您刚刚听到的是由江苏台为您制作的《南大偶遇诺贝尔》,记者晶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