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富民环省行》第七篇:“绿色工厂”促增收
2017年06月02日

  

人多地少、规模小、劳力成本高、农民增收迫切是江苏农业的省情特点,面对挑战,江苏农业正在挖掘潜力,转型升级。到2020年,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比重要将达到80%,家庭农场经营达到一半,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850家,通过提升主导产业,扩大特色产业,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农田效益,实现增收。大型新闻行动《聚焦富民环省行》第七篇:《“绿色工厂”促增收》。

五月里,淮安盱眙刘岗村的麦黄了,麦浪随风起伏,喜庆壮观,饱满的麦粒犹如金色的汗珠,映衬着村民朱文国半年的辛苦,老朱说,以前40多亩地被分成40多块,零碎的土地从种到收农机用不上,流转也困难,去年试点农田互换并地,化零为整,他筹划着自己的家庭农场梦。“互换过我家现在达到才4块地,最大的一块达到20多亩,种,收,管理方便了,很多埂很多沟都平掉了,土地也增加了,收入也提高了,准备在明年搞稻虾共植,搞栽秧养虾,搞经济作业。”  

泰州高港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五千亩上膳源泰州农场里,59岁的叶菊兰目送蔬菜专运车开往上海,这里的有机蔬菜每斤卖到了30块,153种农产品涵盖果蔬、家禽、水产等,一万多个家庭通过电商平台和手机APP下单,上膳源一年的销售额超过1亿元。300名村民流转土地后在家门口打工。“把地交去承包了,我们家是两亩多地吧,一年两三千吧租地,打工我们还有两万多一年,我们现在确实是天翻地覆,富了我们这方的农民啊,我们确实富裕了。”  

阳山水蜜桃,盱眙龙虾、邳州大蒜,一批批经过精加工的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卖往国内外。生产方式的转变让简单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成为“农业工人”,地租加工资,收入翻了近十倍,这样的例子在江苏农业致富路上比比皆是。

2013年起,江苏通过设立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实现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徐州每年各县区安排不低于1千万资金用于发展设施农业。无锡今年可用于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贷款有4千万,全部按银行基准利率执行。无锡市委农工办副调研员何建升:“出现问题由风险补偿资金抵消一部分,银行承担一部分,原有的生产经营设备再抵消一部分,基本上可以把贷款出现的问题弥补掉,方便农民贷款,家庭农场合作社融资方便,利息低,就是5%—6%。”  

小满后本该是农忙的时候,但江阴华西村的千亩水田里却因为休耕只听得到蛙鸣。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到这里忽然又变得不合时宜了,这里一年只种一季水稻。去年,27岁的崔京斌从日本带回了大米种植的核心技术,通过农田水利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从育秧、浇灌到收获,种植全过程实现器械化精细管理,连大米储存都是精确温控在15度。“品质提高了,大众认可了我们的品牌价格会卖的更高一点,大家要往长远发展,三年四年后我们的收益就很可观了,如果用一辈子的时间做农业就不是农民,可能就是匠人,对农业充满了希望,将来也许我是中国水稻品质袁隆平呢。”  

由于运用了最尖端的科技,传统需要100个人种植的千亩稻田,在华西村只需要七个人。他们种植的第一批400吨大米每斤卖到了50元,不到一个月销售一空,让他们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心。现代高科技包裹的外壳下,传统精耕细作的匠心得到了最美好的传承。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说,农业,需要让年轻人回归土地。“他们自己报名,不在乎你懂不懂农业,要知道你喜欢不喜欢农业,只有喜欢了才能种出好农业,总结出一套可以量化的要求,逐步的复制到其他地区。农业是个基础,也是我们的根本。”

【记者手记】

农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片荒漠,进城打工才是他们的选择,但现在江苏农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家一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矗立田头的“绿色工厂”,造就了一批批农业企业经营者、技术员、销售员和农业工人,更加可喜的是越来越多带着理想的年轻人进入农业领域中去创业、去工作,为现代农业在江苏加快普及提供了肥沃土壤,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江苏新闻广播(南京地区FM93.7)赵立孟

  

  • 下载客户端
更多 DJ大咖
频率:
主持人:
汪玲
磊磊
娜娜
程鸣
梁爽
王丹
邓煌
美文
晓东
陆莹
沈颖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江苏交广科技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苏ICP备08110475号-5 网上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1003036